直播回顾| 南宁市稳就业工作新闻发布会

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11月16日举行南宁市稳就业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二级巡视员刘德宁;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吴新华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李敏主持。

南宁市稳就业工作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3年11月16日(星期四)16:00

发布人:

刘德宁  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二级巡视员

吴新华  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主持人:

李   敏  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主要介绍南宁市稳就业工作有关情况。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二级巡视员刘德宁先生;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吴新华先生。

首先,请刘德宁先生作介绍。

刘德宁: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

今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深入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稳就业决策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担当,创新作为,全力促进群众就业,实现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1—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6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62万人,分别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工作任务的118.07%、119.07%、122.22%。农业农村部在今年8月、人社部在今年9月,选择在南宁市,分别召开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和人社帮扶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交流观摩会,充分肯定我市就业工作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聚合力落实就业优先,打出稳就业“组合拳”。注重凝聚各级各部门力量,统筹用好各方面政策,全力支持稳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主动联动发改、工信、财政、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在促进经济发展、落实重大项目、引进重点企业等方面协同发力,大力发展经济带动就业。今年以来,我市新建了一批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直接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万多个。主动落实各方面政策,特别是落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若干措施,围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综合施策,全力以赴稳就业。今年以来,通过争取上级划拨、加强市级配套,筹集就业补助资金5.55亿元,向2.34万家(次)企业、27.44万名(次)群众发放了就业创业奖补;通过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助力企业稳岗,帮助企业减负7.85亿元、惠及企业21.44万家(次);通过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支出稳岗返还资金2304.35万元。

二是抓重点强化分类帮扶,打好保就业“攻坚战”。突出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依托“找不到工”等“四不”反映窗口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对高校毕业生,深入落实南宁市“双23条”人才政策;创新组建工作专班,联动教育、工信等21个市直部门,与34所驻邕高校签协议、结对子,上门开展送政策、送招聘、送培训等“六进校园”活动;拓宽机关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招聘招募,创新开展“点对点”送工和乡村公岗专管员等招募,安排公共服务类招聘岗位超1.5万个;强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服务,通过微信、电话等途径,跟踪对接和掌握就业诉求;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等困难毕业生“一人一策”实施帮扶。8月底,驻邕高校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82.93%,比上年同期高1.53个百分点。截至10月底,移交我市的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78%,比去年同期高3.82个百分点。对农民工,开展“服务企业用工 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行动、“点对点”送工服务,将1.15万名农民工从“家门口”直接送到“厂门口”;深化粤桂、深邕、区内劳务协作,发布就业岗位,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189万人。突出抓好脱贫群众就业,截至10月底,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28.89万人,高于上年水平。对就业困难人员,组织深入摸排,加强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等方式保障就业。目前,全市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群众就业2581人。

三是优服务促进供需对接,架起促就业“暖心桥”。大力加强就业服务,启动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工作,多措并举促进群众和企业充分对接。组织开展“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大力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主动推送就业信息,做到月月有专场、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不间断促进群众就业。1—10月,全市共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644场,提供就业岗位61.42万个(次);组织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在群众流动量大的地标商圈举办“招聘夜市”等活动,让群众在周末闲暇就能求职,在逛街途中就能面试。1—10月,全市共组织招聘夜市活动18场,提供就业岗位2.03万个(次);大力建设零工市场,探索县、乡、村多级零工市场体系建设,服务暂时难以找到稳定工作或理想岗位的群众,促进他们通过灵活就业,获取收入、保障生活。全市建成零工市场8家,1—10月,通过零工市场提供就业岗位6.99万个(次),服务群众5.23万人(次)。

四是创品牌提升培训实效,激活助就业“推动器”。紧跟我市产业发展特色和市场用工需求,打造品牌,深化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群众就业。着力探索“产业+培训”新模式,推动建立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家政服务、新领域新业态4个领域为重点,以其他地方特色产业技能人才为补充的首府南宁“4+N”急需紧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立“3+10+1南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政校企合作联盟”。制定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紧跟市场需求重点推进“八桂家政”“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师傅”三大劳务品牌建设,通过提高群众就业技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培训的月嫂,深受区内外,特别是粤港澳等地欢迎。今天,我们还专门发布了《南宁市2023—2025年度重点鼓励培育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是全国首个涵盖地方劳务品牌建设需求的技能人才重点鼓励培育目录,紧盯产业布局,紧贴企业需求,紧扣就业需要,更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1—10月,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34万人次,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年工作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聚焦源头发力,依托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持续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落实稳主体促就业惠民生攻坚行动,联动各级各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推动惠企政策落地生效,依托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二是进一步聚焦重点群体,做好分类施策强化就业帮扶。继续围绕就业重点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服务,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业服务,探索“全链条”就业服务模式。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帮扶。

三是进一步聚焦产业需求,联动企业拓岗促进就业稳定。依托引进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引导和服务本地群众就近就业、就地就业。根据产业、企业、就业的需求,统筹组织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培训工作,提高群众就业技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谢谢大家!

李敏:

感谢刘德宁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广西广播电视台(法治最前线)记者:2023年,南宁市人社部门在开展脱贫人口稳就业促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刘德宁: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自治区、南宁市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脱贫人口稳就业促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截至10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8.89万人,高于上年水平,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工作任务的108.49%。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就业服务。开展防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大岗位信息收集发布力度,广泛开展面向脱贫群众的招聘活动,深化粤桂、深邕、区内劳务协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大力推广隆安县震东安置区“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做好“雨露计划”毕业生、粤桂协作职业院校毕业生、脱贫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跟踪帮扶。

二是支持企业吸纳。积极落实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带动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全力兑现脱贫人口县域内稳定就业劳务补助、脱贫人口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险降费率、缓缴等惠企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稳岗拓岗,吸纳脱贫群众就业。1—10月,共向4480家(次)企业发放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相关补贴7699.33万元。

三是实施兜底帮扶。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升级为乡村就业工厂,促进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目前,全市共有就业帮扶车间314家(其中乡村就业工厂35家),共吸纳脱贫群众就业5137人。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10月,全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2.54万人,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工作任务的137.2%。

四是提升就业技能。持续强化培训与就业衔接,开展“八桂家政”“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师傅”等劳务品牌建设,组织脱贫人口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脱贫群众技能素质,促进其稳岗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1—10月,全市开展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6239人,同比增长22.33%。

广西广播电视台(广播)记者:请问南宁市人社部门在促进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方面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谢谢。

吴新华: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今年,我们专门实施了支持重点群体等群众创业的专项行动,从群众最关切、创业最急需的四个方面加大支持,促进群众创业。

一是加大创业融资支持。贯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大政策宣传、优化办理流程,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和小微企业,分别给予最高30万元、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1—10月,共发放贷款541笔、6679万元。在全区首创创业启动资金政策,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南宁自主创业的优质项目,给予1万—2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向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启动资金161万元,支持创业项目35个。

二是加大创业平台支持。大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为群众创业提供免费创业工位支持,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融资帮助等配套服务。全市现有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4家,入驻创业企业124家,带动就业10871人;现有创业孵化基地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1家、自治区级示范基地9家,入驻创业企业1494家,带动就业7329人。创业实体进驻创业孵化基地后,可享受最高1500元/月的场地水电物业补贴、新吸纳人员2000元/人的一次性带动就业补贴、创业人员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1—10月,全市发放创业相关奖补1211万元。

三是加大创业培训支持。集聚各方优质创业服务资源,构建创业信息发布、创业咨询、创业培训、能力培养等一体化服务;积极组织创业培训,给予最高1800元/人的创业培训补贴。1—10月,共组织4619人参加了创业培训,核发补贴466.94万元。

四是加大创业环境支持。连续14年举办“邕城创业行”主题创业活动,活动内容涵盖创业政策宣传、创业补贴支持、创业项目推荐、创业大赛等多个方面,活动参与人数从最初的每年几千人参与发展到如今的每年超过3万人参与。今年,我们进一步整合创业资源,实施支持创业“十大计划”“源来好创业 邕城创业行”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构建政府支持创业、群众热情创业的良好氛围,持续优化创业环境。

南国早报记者:作为就业工作重点群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请问今年南宁市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举措?谢谢。

刘德宁: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青年人才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未来。我市具有高校多、毕业生多的特点,驻邕高校共34所,约占广西的40%;2023届高校毕业生总量19.6万人,约占广西的50%。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做好“三篇”文章,攻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做足“靠前”文章。专门组建市级工作专班,推动组织、人社、教育等21个行业部门主动对接34所驻邕高校,通过对口签约、结对服务,建立常态化对接联络服务机制,实现就业服务“离校前先连线、离校后不断线”,“靠前”促进毕业生就业。针对2023届高校毕业生,上半年我们主动走进校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招聘会等活动160场,提供岗位21.07万个次。针对2024届高校毕业生,我们在今年开学第一个月也就是今年9月,在全区率先启动了来邕留邕就业行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大型专场招聘会。

做好“融合”文章。紧盯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积极挖掘就业岗位,主动收集、动态储备企业招工岗位超21万个,多渠道向毕业生推送,实现“就业”与“产业引才”融合;拓展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岗位招募,安排适合高校毕业生报考求职的公共服务类岗位1.5万多个,实现“就业”与“基层聚才”融合;建立包括青年人才驿站、交通补贴、创业启动资金等系列奖补政策的南宁市“双23条”人才政策体系,实现“就业”与“青年成才”融合。今年以来,已向8.6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25亿元;向4594名毕业生发放专项就业奖励3429.8万元;向1106名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助2287万元;向1754名毕业生发放交通补贴128.9万元。

做实“保障”文章。开发并上线“来邕留邕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帮助毕业生“一键发布”简历,并每月至少动态推送2个就业岗位、2场招聘会信息。目前已通过小程序累计推送信息84.15万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微信、电话等途径,跟踪对接和掌握就业诉求。对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的人员,依据政策加大就业援助。

广西云记者:刚才,刘德宁局长介绍到,今天,市人社局专门发布了《南宁市2023—2025年度重点鼓励培育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请问,发布这样一个目录出于怎样的考虑?有什么配套激励措施?谢谢!

吴新华: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发布《南宁市2023—2025年度重点鼓励培育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主要考虑:

一是服务产业。《目录》紧盯南宁市打造千亿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升级优势传统产业的部署,以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产业人才培养。比如,将南宁市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的电池制造工等8个急需紧缺工种纳入《目录》,三年内重点引导培养4万名针对性的产业工人;将南宁市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急需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信息通讯网络运行管理员等8个工种纳入《目录》,引导培育3万名对口产业人才。

二是服务企业。前期,我们人社部门向500多家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汇总出企业共计429个职业(工种)需求,从中遴选出企业需求相对集中、当前缺工明显的热点职业(工种)纳入《目录》。比如,将铝电解工、金属挤压工、网络新媒体运营、网约配送员等工种纳入《目录》。

三是服务就业。《目录》突出就业优先战略,立足帮助就业重点群体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群体的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专门将吸纳和带动就业多的职业(工种)纳入《目录》。比如,专门将外出务工多、行业口碑好的家政服务员、育婴员等涉及广西家政、南宁“保姆”劳务品牌的工种纳入《目录》。《目录》还特别鼓励引导南宁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比如针对亚热带城市生活消费热点,将“调饮茶制作”“广西风味烧烤制作”“南宁酸嘢制作”等地域特色项目纳入《目录》,鼓励群众培训学习掌握奶茶、烧烤、酸嘢等制作能力,进一步活跃夜市经济、地摊经济、“后备箱”经济,让群众“有技能可学、有补贴可领、有本领就业、有办法增收”。特别是南宁酸嘢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广西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特别契合南宁“水果自由”的特点,将“南宁酸嘢制作”项目纳入《目录》,鼓励社会制定专项规范和开展专项培训,既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能的传承,也有利于推动建立南宁特色劳务品牌;既能促进群众灵活就业、增加收入,也能打造地域品牌、活跃经济,甚至扩大市场、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针对此次《目录》鼓励的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培育,我们提供了十项支持措施:

一是支持设立培训机构。二是支持优先安排培训开班。三是支持参加星级评定,作为重要考评指标纳入评定打分。四是支持纳入评价机构。五是支持优先安排技能评价。六是支持将相关职业(工种)优先列入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七是支持优先申报南宁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基地,评审通过的,每个培训基地给予15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每个培养基地给予10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八是支持优先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评审通过的,每个给予2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九是支持纳入重点人才跟踪服务,比如符合条件的技师,一次性奖励5000元;高级技师,一次性奖励1万元;参加竞赛获得“广西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高技能人才,给予1万—20万元不等的奖励。十是支持提供人力资源对接服务,比如主动为技能人才推荐就业,主动提示有关补贴。

在此,热烈欢迎我们广大城乡劳动者,以及在南宁的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关注《目录》,主动响应需求,共同做好我市技能人才培育工作。

李敏: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南宁市稳就业各项工作。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庞丽娜 杜佳徽 覃凤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