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明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记者黄维业 摄
兴宁区举行三月三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展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记者叶子榕 摄
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小学校区)师生同庆新学期开学。记者潘浩 摄
兴宁区打造“五塘大米”优质稻标准种植基地,通过建设大米全产业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黄少杰 摄)
兴宁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为市民办理业务。(侯呈志 摄)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兴宁区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加压奋进、迎难而上,凝心聚力抓经济、稳增长、促发展,坚定不移防风险、保安全、守底线,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民生事业和谐稳定,全力推动城区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抢赛道聚集群 工业发展闯出新路子
今年2月21日,在兴宁区昆仑产业园内的广西明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设备生产基地,工人们快马加鞭投入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设备出厂实验调试。这一项目是自治区和南宁市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主要建设智能电网设备、高低压柜、变压器等,项目在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工业投资2.96亿元。
2023年,兴宁区上下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坚持把拼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运行态势。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做好“车”“材”“电”三篇文章,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谋划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昆仑新城,获上级领导肯定并纳入深邕合作。设立运营广西南宁·兴宁新产业加速器,实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8431”五年计划,运营以来吸引区内外合作考察28批次、联系触达企业53家、推进对接洽谈项目12个,快速落地霓星电动摩托车、光伏用超细银粉等成长型优质项目,为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积极改进和创新项目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区市层面重大项目111个,完成投资54.4亿元,投资完成率102.7%。建立“智库+地方+上级部门+产业界”项目谋划机制,完成项目策划130个,总投资约553.58亿元,新增策划项目总投资任务完成率位列全市第二位。制定101个五大攻坚项目推进计划,产投兴宁卓能产业园项目一期、二期等项目顺利落地,东方雨虹一期等项目投产试运营。健全“谁英雄谁好汉,项目面前比比看”竞赛机制,以考核评优、职级晋升激励干部勇担“干将”。
聚焦优势基础工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明电一期、人防等项目实现投产或投入使用,卓能新型动力电池项目一期部分厂房主体框架完成建设、滴滴电动车中控系统生产制造项目投入生产,工业投资增速居全市前列。大力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组建32个调研小组对71家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服务,有效解决了企业开拓市场、用地审批、资金保障等问题70个。
激活力聚人气 消费市场创出新高度
岭南民居老宅、骑楼、城隍庙、花窗、牌坊……华灯初上,古色古香的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别有韵味,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品尝美食。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三街两巷”在全国11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人流热度中,位居全国最火爆TOP10街区第六,成为全国知名的南宁文旅消费新名片。
不断深化“文旅+商贸”新模式,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文旅消费增添新活力。举办“春暖花开潮起兴宁”等节庆活动,高效服务保障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和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同比增长69.7%;旅游总消费251亿元,同比增长62.1%。持续开展“活力兴宁”“焕新家电”等购物节活动,以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为重点,联动“媒体+企业+补贴”,发放消费补贴1080万元,拉动消费超1.8亿元。支持南宁饭店、明园饭店、凤凰宾馆等住宿餐饮企业提档升级并获评“中华老字号”,邕州饭店、盈康药业等企业获评“广西老字号”。
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项目,京东南宁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二期)建成投产使用,融链·南宁兴宁物流园项目完成竣工验收。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整合盘活现有存量企业,新增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入库企业7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商文旅联盟,成立朝阳商圈商会,打造西关金街、朝阳美食荟等集夜游、夜食、夜娱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支持南宁百货大楼建设广西—东盟跨境商品体验中心,促进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升温,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3亿元,稳居全市第一。城区入选2023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并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初审验收达标入库。新增南宁市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宁市首创儿童乐园两家4A级旅游景区,三塘镇入选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镇,同仁村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
强产业促增收 乡村振兴干出新成效
走进兴宁区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十里花卉长廊,沿途两侧是繁茂的万亩花海,绿植景观造型各异,乡村风貌别具一格。美丽的景色让这里成为南宁市周边网红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在兴宁区五塘镇王竹村的田间地头,多台推土机忙着平整土地进行农田“小田并大田”的改造建设。王竹村即将完成1100多亩农田的“小田并大田”改造工作,打造兴宁区“五塘大米”优质稻标准种植基地,通过建设大米全产业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深入推进“花”“米”“药”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守住耕地保护“五个一票否决”红线底线,实现耕地流入超502.5公顷,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00亩,完成粮食种植15.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1万吨。全力打造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持续巩固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新增两家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打响五塘苦瓜、五塘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环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入选2023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17383.4元,增长11.3%。打造“市场有需求+劳动者有意愿+政策有支持”的技能培训模式,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现场会典型案例。
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采用“企业+合作社”模式在昆仑镇打造千亩油茶示范园,城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04万元,同比增长7%。采用“电商+产地仓+快递物流”等模式,加速产业要素集聚,实现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6.1亿元,完成率排全市第一。深化农村改革,兴宁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网签项目列入自治区试点并基本完成系统建设,路东村获评2022年度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
惠民生增福祉 公共服务迈出新步伐
2023年秋季学期,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小学校区)举行“根植百年清华引领未来教育共创兴宁教育美好未来”建校仪式暨开学典礼,学生向建设者们和教师们献上鲜花,表达真诚的感恩之情。南宁市兴宁未来学校办学规模为30个教学班,提供1350个学位,可满足片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兴宁区还引进优质的清华基础教育资源,把该校办成兴宁区标杆学校。兴宁区天德路学校等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松柏中学等5个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扎实开展“访民情、问民意、解民忧”专项行动,统筹实施57个为民办实事惠民工程,有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民生领域支出15.4亿元,占比达83.6%。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88人,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068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控制在5.6%以内。率先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简办快办”机制,为被征地农民一次性快发养老补贴2593.89万元。超额完成全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扩面任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100%参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兴宁区人民医院五塘分院项目一期综合楼投入使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兴宁行动,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食品安全评议考核连续两年获评A级,10家单位获评“放心餐饮星级单位”。
强化改革创新,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96.8%可全程网办,98.9%可“零跑腿”,新登记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9.9%,主要涉税事项实现100%网上办理;简化政务服务,实现镇、街道“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健全企业“办不成事”诉求直达快办工作机制,构建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高效处理企业诉求,满意率达100%;建立防范化解市场主体风险机制,推进涉企案件“立审执”一体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持续强化基础建设,城镇品质逐渐提升。三塘镇上榜2023中国西部地区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名单;兴宁区沿溪路获评“广西最美街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建成区原有5个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100%;那考河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沙江河C段被评为广西美丽幸福河湖,五塘镇永宁村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城区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望仙坡社区获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三塘镇那井坡获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那安坡获评广西第四批民族特色村寨,围村村获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持续推进平安兴宁、法治兴宁建设,朝阳街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获中央社会工作部现场会肯定。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一年。兴宁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南宁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兴宁区委十届八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三次产业九字发展定位为牵引,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兴宁篇章。(记者莫岚远 通讯员张婷 马阳斌 侯呈志)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