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模式”的引进,实现了蔬菜产业“六统一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运营;陆地养海虾,既节约水资源,也保障了虾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青秀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焕发蓬勃生机,现代智慧农业“青秀样板”加快打造,青秀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国家级创建名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青秀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用技能、情怀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深耕青秀农业沃土背后的暖心故事。
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的西红柿可以长到3~4米高,大棚里建设了升降机便利工作人员采摘、管理。黄红锦 摄
“要像对孩子一般细心呵护农作物并精耕细作”
近日,走进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的种植大棚里,一簇簇红红的西红柿、一个个“肉嘟嘟”的羊角蜜、一根根鲜嫩的辣椒长势喜人迎来丰收,来自各地的销售订单也接连不断。在这丰收的背后,藏着不少暖心细节。
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成熟的羊角蜜。刘增璇 摄
青秀区刘圩镇刘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善文一路见证该基地的成长。记者采访时,他正跟村民一起在基地忙着采摘羊角蜜。“今年羊角蜜按照预期达到亩产4000多斤,4个大棚种了20亩左右,总产量达到了8万多斤,现在已经卖了6万多斤,准备收尾了。”刘善文说到,这是基地第一次种羊角蜜,在收益上给了他们惊喜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为了种出品质好、口感好的瓜果蔬菜,刘善文和这里的管护人员从幼苗到开花结果,都像对待孩子一般呵护它们,精耕细作。“前段时间的天气忽冷忽热,且阴雨时间长,这些农作物冷了怕它受冻,热了又担心它缺水,所以晚上监测到低温时,我们会在凌晨来到棚里点燃增温块,让棚里的温度达到10℃以上,让瓜果顺利度过寒潮。”刘善文告诉记者,每个大棚都装有湿度计、温度表,如果天气太热,他们也会及时通风透气、遮阳。得益于设施农业发展,给村里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
正因为对“三农”非常有情怀,刘善文精心耕耘和学习新引进的山东“寿光模式”设施农业。此前,刘善文是一名公交车司机,村里的上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希望能培养一个全心全意带动村庄发展的年轻干部,便叫他回乡挂职锻炼。这之后,刘善文才开始逐渐接触农业。“村里以前都是用传统种植模式,种水稻、花生、玉米等,价格不稳定,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大家只能看天吃饭,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能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后来,在城区的支持下,我们出去参观学习,看到人家的农业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的规模化、产业化,给了我很大触动。”刘善文说,目前已经带动了4600多人次务工,带动100多骨干学技术,学习大棚种植知识,真正实现“授人以渔”。下一步,还会加大组织村民进行大棚种植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培训,教他们如何选育品种,学习现代智能化管理和种植,让农业不再“看天吃饭”,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引导村民向“技术人员”这个角色转变,提升村民对农业事业的激情。
“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尽一份企业的社会责任”
“当初找地建项目时,我们用近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南宁市几个城区和周边的城市,最终还是决定在青秀区伶俐镇落户,主要看中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良好创业条件。”提及最初与青秀区的结缘,南宁市阳永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乐感慨道。目前,公司入驻青秀区已近10年,2023年年产值将近3000万元,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帮助了当地不少村民增收。
南宁市阳永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乐向工人了解产蛋情况。刘增璇 摄
南宁市阳永农牧有限公司位于青秀区伶俐镇,主要经营蛋鸡养殖项目,目前存量15万羽蛋鸡,日产鸡蛋约13.5万枚。蛋鸡养殖场通过多种方式联农带农,带动附近的村民增收致富。“去年下半年我们收购了本地农户种的375吨玉米用于生产鸡饲料,有效激发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热情,带动农户增收。”石乐告诉记者,周边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已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或者劳动能力较弱的人。为此,公司在收购玉米时,会派人主动上门收购,或在村委设点集中收购,极大缓解了村民 运输难的问题,减轻了他们种植玉米的后顾之忧。对于蛋鸡场发展给周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帮助,伶俐镇石塘村村民黄女士深有感触。她说,家门口的这个蛋鸡养殖场不仅积极上门收购玉米,为村民提供许多便利,平时还招聘脱贫户、困难户去打工,增加村民的收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
据了解,南宁市阳永农牧有限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为伶俐镇乡村振兴尽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目前,伶俐镇8个村拿出集体经济资金在蛋鸡场投资增建了全自动化鸡舍,并以租赁的方式交由公司经营管理,收取的租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蛋鸡场在饲料加工、蛋鸡养殖、蛋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岗位均优先聘用脱贫户,持续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共同的水产养殖情怀和愿景让我们选择扎根青秀”
广西仁者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这个不到20亩的养殖工厂,从外表看并不起眼,却成功实现了将海虾放在本地水池养殖的“内陆养海虾”模式,达到对环境友好、高密度、高产、连续养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已成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广西仁者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殿勇介绍如何运用科技进行水产养殖。刘增璇 摄
广西仁者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殿勇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而这个养殖基地的团队包括技术人员也都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我们公司是在2018年底成立的,2019年完成一期10000平方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设并投产,主要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一期年产达到12万斤。”冯殿勇说,公司选择青秀区是因为环境比较好,股东也是南宁人,想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出份力,加上青秀区是南宁甚至广西范围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区,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大,所以就把项目落地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
内陆养海虾,包括清水循环水养殖的模式在水产行业里就是一个居于“金字塔尖”的技术,前几年才真真正正做起来,现在崭露头角。公司技术研发团队经多年研究,突破了工厂化养殖的瓶颈——循环养殖水质高效处理与循环利用,所采用的清水循环水养殖模式,区别于当前国际和国内絮团肥水养殖,系统运行更稳定,运行成本更低,全过程水体中影响养殖生产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离子浓度稳定控制在0.3和0.1ppm安全范围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循环零排放。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公司于2020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系统通过封闭循环水技术,实现了养殖环境的人为控制,生产出无抗绿色南美白对虾。
“经过几年的实验,现在我们能做到一立方水体养殖20~25斤虾,一年保守估计可以养5批左右,而传统养殖一般是养2批。”冯殿勇称,水产养殖本处于一个比较封闭、枯燥的环境,在青秀区这个基地做了5年多的技术铺垫,希望有更大的平台把技术转换成生产力,进一步扩大产能创造价值。
在青秀区建设的这个水产养殖基地,给了冯殿勇和更多对水产行业有情怀的年轻人以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冯殿勇说,他老家在黑龙江,这份事业让他坚定了在南宁定居的决心。现有的技术人员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湖南、贵州、吉林等地都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情怀让他们聚集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区来养虾,一起为水产事业奋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南宁云账号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