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聚焦旅游业态转型升级 促进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黄继剑)近年来,马山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强化资源整合优化,持续丰富体育、文化和农业旅游新业态、新项目、新场景,推动“办赛地区”“文化资源”“农业产品”向“体旅圣地”“文旅产业”“农旅品牌”转变,促进农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约478.43万人次,同比增长41.8%,实现旅游收入34.69亿元,同比增长46.8%;拥有国家4A级景区4个,位于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的羊山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健全“体育+旅游”新业态,推动“办赛地区”向“体旅圣地”转变。一是打造全国首个攀岩小镇。立足生态和山地资源优势,打造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三甲攀岩小镇,开发野外攀岩、大众索道攀岩等体旅项目,完善汽车营地、民宿、餐厅等配套设施,形成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业态。攀岩小镇2023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二是搭建攀岩人才培育平台。与国家、区、市体育部门合作共建马山县国家少年攀岩队,常态化实施“攀岩进校园”,通过聘请教练团队、选拔攀岩苗子和严格竞技训练,培养本土运动员。2023年马山县被自治区列为体育人才小高地,在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攀岩比赛中,马山县12名本土运动员代表广西斩获3金3银。三是以赛事举办打造体旅融合发展品牌。充分利用成功承办的攀岩、“环广西”公路自行车、山地马拉松等国际、国家和省市级大赛的优势和经验,以赛激趣、以赛促训、以赛促旅,不断提升攀岩运动社会影响力和马山文旅品牌IP知名度,打造一套完整的山地运动体系,累计承办30多场高规格山地户外体育赛事。

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变。一是创新打造自然生态文化旅游新业态。将“天河倒影”金伦洞、“戏水天堂”水锦顺庄、“天然氧吧”中国弄拉、“千年古刹”灵阳寺、“水车之乡”小都百、三甲攀岩小镇等精品景区串珠成链;以特色民宿、研学体验、农家乐、休闲农业、自行车驿站、骑行绿道、山地马拉松赛道等业态穿插其间;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扁担舞等非遗文化为素材,构建“地质奇观游览+民俗风情体验+山水休闲度假+祈福宗教朝拜”的生态旅游新格局。二是探索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立足革命老区优势,把那马第一革命大本营、江庄补习学社等红色旅游资源作为马山县特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推动形成“一馆两园三址四居九营”的红色资源新格局。那马革命老区分别被认定为市第一批中共党史、市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构建“农业+旅游”新业态,推动“农业产品”向“农旅品牌”转变。一是探索“现代种业+休闲旅游”新业态。成功打造区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通过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利用广西首个无人农场—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园无人农场智能化运作影响力,采用“水稻—油菜花”轮作种植模式,完善栈道、劳动教育等硬件配套设施,打造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稻海、农业休闲旅游“打卡点”。二是探索“特色蓝莓+休闲旅游”新业态。以蓝莓为媒介,探索蓝莓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举办蓝莓音乐汇、短视频和摄影作品大赛,将蓝莓产业打造成集娱乐休闲、观光旅游、研学教育、采摘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目前,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2648亩。三是探索“特色产业+休闲旅游”新业态。依托马山黑山羊、古寨金银花、里当鸡、周鹿香牛等特色产业为载体,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助推马山农特产品的产、供、销、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帮扶产业发展。目前,该县形成了“美食节”“蓝莓音乐节”“金银花节”“斗牛节”等节庆活动品牌。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作者:罗宁 黄继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