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南宁市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南宁市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严守耕地红线,加大种业创新,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同时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赋能。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下,全市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全市完成粮食种植654万亩,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212万吨,稳居全区第一,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公报提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进一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突出做好一产特色这篇文章,新的一年,我市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遏增量、化存量”的要求,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随着秋粮收割工作结束,2022年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各粮食产区的秋粮收储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在位于江南区的南宁粮食储备库里,秋粮收储一片忙,稻谷颗粒尽归仓。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多年来,南宁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撂荒治理力度,全面整治耕地撂荒“非粮化”和破坏基本农田等行为,全市粮食年产量连续10年超过205万吨。
过去一年,我市坚定不移地在稳粮食保安全上下功夫: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提升粮食应急能力、充实粮油储备保供稳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结合“6+6”全产业链中的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加强执法监管,对全市21家粮油储备企业、34个储存库点、372间仓房进行检查,切实防范和消除粮食安全风险隐患,确保我市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同时深入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在全国首创并推广建设村级服务站模式,已累计建设村级服务站56个,有力保障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为了让粮食生产释放更大潜能,南宁市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为抓手,精准施策,让粮田变“良田”。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粮食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各项工作。
2022年,我市在建高标准农田面积31.88万亩,共投入中央及自治区财政资金47961万元。同时,市本级财政2021年投入3755万元,2022年投入3955万元,用于对未能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及损毁的水利设施按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进行提质改造。
目前,全市规模耕作的基础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下坚实基础。
“一粒米”铺开乡村振兴新“稻”路
宾阳县古辣镇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辣香米”闻名遐迩,古辣镇大陆村稻田艺术景区的示范带动更是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位于青秀区长塘镇的中国—东盟稻作文化产业园围绕“稻”主题,逐步发展成为集稻田观光、学校研学、稻米文化研究、有机米加工、米食品展示、康养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水稻产业示范引领区。
古辣镇大陆村稻田艺术景区、中国—东盟稻作文化产业园是我市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也是做足“米”文章、促进农民增收的大胆探索。
有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农文旅融合,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我市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立足本地实际,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业,持续在农文旅融合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如今,放眼南宁市广袤的田野,农业产业正在飞速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新动能正在孕育。
我市通过大力推进首府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旅游品牌,推动美丽乡村加快发展“美丽经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南宁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1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5个。
(记者 郭少东 覃雨轩)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