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徐海明)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是南宁市三个民族乡之一,被誉为“金银花之乡”,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榔”的传承基地,聚居着壮、汉、瑶等民族。近年来,古寨瑶族乡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乡党委、政府坚持政治引领,突出发挥人大职能和工作特点,五项举措聚力同心,共同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2022年底,古寨瑶族乡入选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抓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寨瑶族乡利用“新时代流动夜校”、人大站点的宣传阵地,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主题,开展全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讲述古寨瑶族乡革命的历史,宣传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五个维护”;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宣传牌,通过宣传标语、专题宣传视频等方式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到全乡日常学习全过程,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列入集中学习计划,通过学习培训会、小组活动等,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汇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合力。
强活动,助推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建立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动机制,广泛开展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即1名人大代表联系10-15户选民,与全乡群众结对走访,平时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沟通,片区人大站点不定期组织区、市、县人大代表进驻人大站点联系选民,开展人大代表“统一接待日”活动,倾听民意收集民情,现场答疑解惑,当场无法做出解释或解决的,认真做好记录,及时提交转办,片区人大代表做到选民家中底子清、情况明,有困惑及时解释到位,有困难及时帮扶到位,搭建各民族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传递瑶族同胞的心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推广普通话活动,各级人大代表走进校园,与学校师生同“唱革命歌曲”、“讲红色故事”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一小带一老”模式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全乡幼儿园小朋友回家手把手教爷爷奶奶认汉字、讲普通话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作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人大代表带头举办活动,主动参与非遗演出,古寨社区片区通过“打榔”等非遗传承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古棠等村利用瑶族“剪刀山歌”以宣讲会、文艺汇演的形式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本立片区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和民族体育竞技等趣味性活动,推动民族交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合。
重宣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针对不同群体和受众特点,古寨瑶族乡人大采取精准“滴灌式”的宣传教育。根据老年人喜欢看演出的特点,组织村级文艺队每年不定期举办“送戏下乡”活动,固定组织“庆重阳、迎瑶庆、感党恩、跟党走”文艺汇演,寓教于乐,强化“五个认同”;针对小朋友则更容易接受科技、卡通等特点,在小学幼儿园组织“科技进校园、科技进课堂”活动,把“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和中国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传进校园,激发青少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精神。依托该乡浓厚的民族特色文化氛围,由村级业余文艺队打造了瑶族《剪刀山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打榔》等十多个精品曲目到各村屯巡演,同时运用微信、微博等工具,以直播方式,通过抖音、快手等全媒体时代,扫一扫,摇一摇,让民族团结精神传进千家万户,走进大家的心坎里。充分发挥片区人大站点“宣传站”、“大课堂”的作用优势,持续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联系为村社区赠送一大批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书籍,每个站点建立一个民族团结教育图书室。
办实事,将民生实事办成“暖心工程”。民之所呼,我之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21年以来,古寨瑶族乡建立和完善民生实事公开征集和代表票决制度,每年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乡人代会期间开展项目票决制,由“政府配餐”的民生实事转向“群众点菜”,形成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决策的制度设置,让民生实事来源于民,造福于民,项目更加符合民需、贴近民意。2022年初,古寨瑶族乡通过公开征集和人大代表票决产生民生实事项目18件,涉及产业奖补2件、屯路建设5件、人饮工程维护9件。年中,人大听取和审议乡政府实施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年底,通过组织人大视察活动等加强监督,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目前18件民生实事项目基本完成(竣工),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促和偕,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古寨瑶族乡充分拓展人大站点“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的功能,组织“三官一员”进站化解矛盾纠纷,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人大代表+‘贝侬’”调解工作,化解困扰群众的“芝麻绿豆事”,疏通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古寨瑶族群众有着乐于接纳其他民族男青年倒插门的良好习俗,该乡因势利导,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上门协助办理婚姻关系落户、建房审批、子女上学等,人大代表积极帮助民族通婚家庭化解土地纠纷、融洽邻里关系等,鼓励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促进不同民族群众之间和睦相处、结得美满姻缘,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大家共建幸福和谐美好的新生活。
编辑:李慧婷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