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下,3月28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同有关研究机构在湖北荆州和宜昌放流2.3万余尾中华鲟。
9时30分许,记者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水生生物放流广场看到,随着工作人员打开放流槽,一条条中华鲟从放流通道滑入长江。据介绍,此次放流的中华鲟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其中,长度超1.5米的个体有28尾,60至80厘米的个体有300尾,20至30厘米的个体有2.3万尾。
为了精确掌握这些中华鲟个体在长江中的分布位置和洄游规律,放流前,科研人员根据中华鲟鱼体规格,在全部鱼体内分别植入了金属线码、被动整合雷达(PIT)等标记,以便后期跟踪监测。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说,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鱼类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对野生资源形成持续补充。(记者田中全、李思远)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