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志愿者范老师在南宁某医院成功捐献约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5016例,广西第529例,南宁市第182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一名即将12岁的地中海贫血患者献上宝贵的重生礼物。三尺讲台上,他四季耕耘育桃李
2017年,还在读大学的他看到无偿献血车进校园做宣传,便积极主动献血,通过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加入中华骨髓库或许能够救人一命,怀着能帮就帮的心态,毫不犹豫填写表格留了血样,默默地等待有缘人的配型。
毕业后的他,怀着一颗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成为上林县某乡村教学点的一名教师。对待工作,范老师的态度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所有工作我都愿意接受”。这个教学点目前只有三个年级,共四名教师。两年前,这里只有三名老师,范老师每天都是满课状态,工作量较大。学校里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大多数都不在孩子的身边,家里只有老人。范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敞开心扉,他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让那些留守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他说:“我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单纯可爱,每当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见惯了他们嬉笑打闹的样子,无法想象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被病魔折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
南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范老师送上荣誉证书、奖章及献花。
三尺讲台下,他奉献爱心树榜样
对这位95后乡村男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更“救人”是身边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在孩子们眼中,他不仅是和蔼可亲的老师,更是救人的伟大英雄。原来在2020年,范老师已经有过一次匹配筛选的经历,当时在高分辨阶段后就不了了之,他担心地想着:希望患者有了更好的人选,希望患者已经成功受助了。
范老师早些年已经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进行细致的了解。通过在医院工作的亲属、相关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等多方面,了解到非亲缘之间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对捐献者身体健康无损,让他更加坚定了捐献的心:如若有一天真的需要捐献,一定义无反顾。2022年,范老师如愿以偿再次接到了匹配筛选的通知,这一次的筛选非常顺利,而他每一次接通电话都很坚定地答道:我可以,我愿意。
捐献成为人生珍贵的回忆
住院期间,范老师每日遵医嘱注射动员药物,出现了腰酸头疼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对他来说并无大碍,依然积极应对。
谈到这次捐献之旅,范老师说:“我们总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学生们要践行雷锋精神,乐于助人,那我做的这件事胜过了任何言语上的教导,这对于我来说是做这件事的另一种意义,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珍藏。有许多人为了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而我只是尽了一份微薄之力,我愿意把仁爱之心、无私奉献这样的中华美德传承下去,还要当好义务宣传员,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目的、意义并开启行动,为挽救更多的血液病患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配型希望。”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范老师。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