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宁市将开展 23项阅读活动
阅读分享、阅读实践、诗词诵读大赛等活动推进“书香南宁”建设
读者在南宁市图书馆静心阅读。记者 赖有光 摄
南宁云—南宁晚报讯(记者 陈蕾)读书,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浩渺的书卷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昨日,“放下手机 读一本好书”——2023年南宁市全民阅读分享会在南宁市图书馆举行。据悉,今年南宁市将开展23项全民阅读活动,以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推进“书香南宁”建设。
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阅读就像一次旅行,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在不经意间用美德的溪流浇灌心田。阅读分享会上,充满意境的《论语+三体金句》诵读,仿佛一场古人和今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一首全民阅读重点推广歌曲《阅行万里》旋律朗朗上口,更将饱含中华文化的滔滔烟波寄情于词中,意蕴悠长……
钱钟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南宁市作协主席丘晓兰围绕“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书有什么用?”“应该怎么读书?”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并推荐了《七个习惯》和《庄子》两本好书,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强和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各类阅读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阅读条件不断改善,优秀出版物供给不断丰富,综合阅读率逐年提升。南宁市1445家农家书屋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文化支撑,“书香南宁”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让读书成为习惯。据介绍,今年南宁市全民阅读活动将开展23项阅读活动,既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出版物阅读分享活动,又有“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既有“书香飘万家阅启新征程”——2023年亲子阅读活动,又有“绿城诗话”爱国诗词诵读大赛和展演。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将让绿城南宁处处洋溢馥郁书香。
■相关新闻
从“一卷在手”到“屏阅万卷”
2022年全国77.8%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代诗人于谦将书籍比喻为一个对自己感情真挚的知己。然而相较于古时读书“一卷在手”,现代人更习惯于点开手机屏幕,即可实现“屏阅万卷”。
昨日,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正式发布。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全国有77.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通过“听书”和“视频讲书”的方式读书正成为新的阅读选择。
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
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二十次。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在165个城市进行样本采集,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有效样本量为1481071个。
根据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80.1%。通过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22年,全国有77.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上年增长了0.4个百分点。手机移动阅读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要形式。
在阅读量方面,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在阅读时间方面,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23.13分钟,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5.23分钟,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
从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来看,2022年,有近五成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32.3%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有8.1%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有6.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8.2%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听书”;有2.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视频讲书”。
超三成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阅读调查专门对成年国民的听书习惯进行了考察。2022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5.5%)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21.6%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13.5%选择“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听书,10.5%选择通过“智能音箱”听书,分别有8.5%和5.2%选择通过“广播”和“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听书。
“80后”黄先生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应酬,周末则忙着陪孩子,但黄先生却保持着年阅读量超过30本书籍的记录。这得益于黄先生习惯利用每天上下班的40分钟通勤时间,采取听书的方式提高阅读量,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黄先生常用的移动有声App记录,截至4月23日,黄先生已在该平台上学习1526天,共听完书籍108本,类型主要为人文历史类,如《中国八大诗人》《万历传》《山海经》等。黄先生表示,听书不占用太多有效时间。他打趣道:“如果让我看纸质书,说不定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
阅读重在持续性,没有量的累积,就没有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南宁市民梁女士十分赞赏地说,儿子的班级经常开展线上阅读打卡活动。如每月发布阅读主题和推荐书单,让同学们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或是听书的方式增加阅读量,不仅认真读了书,还有所思考并写下阅读体会,借由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激发了阅读兴趣。
数字时代让阅读更加多样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阅读正以多种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数字化图书馆也成为现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宁市图书馆为例,2022年,该馆数字资源访问量超141万人次。
目前,南宁市图书馆数字资源涵盖了瀑布流电子书、汇雅书世界、超星期刊、超星名师讲坛、方正电子图书、哪吒看书、库客音乐、中华连环画、新语有声书、4D互动百科资源、朗读亭等外购资源,以及地方史志、本地报纸、网事典藏、南宁故事游、南宁地方文史资料数据库、非物质文化专题片、东盟特色专题库等自建资源。
在位于南宁市图书馆三楼的“音乐图书馆”,读者可以免费体验使用各类音频和视频设备。其中最受小读者欢迎的莫过于“数字留声机”,内容涵盖了唐诗宋词、缤纷世界、神州民乐、童心童声、殿堂经典、音乐剧场、慢享音乐、英文读物八个板块,只需轻触屏幕便可畅游5000多个正版数字资源。
丰富的数字资源也进一步拓展了阅读推广的覆盖面和受众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恰逢“壮族三月三”假期,南宁市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阅读推广活动,让读者足不出户也能随时随地享受阅读服务。
如自治区图书馆推出“云游广西·篱落疏疏一径深”和“云游广西·画堂三月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活动,带领读者一同浏览广西传统村落风光、探寻壮乡“三月三”的独特风俗;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了“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名师讲坛30天打卡活动,邀请小读者与名师一起重温经典;南宁市青秀区图书馆举办“扎根南宁志在四方”世界读书日线上活动,通过在线阅读南宁市地方志,了解南宁的美丽风景和文化底蕴。
当下,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方便的数字阅读,无论是借由纸张笔墨还是电子屏幕,唯一不变的是,阅读能够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芬芳。
■评论
刷短视频不能代替阅读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是书香抚人心。4月23日是第28届“世界读书日”,在新媒体时代,阅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近,网上发起了一个调查问卷:许多人偏好通过观看科普型短视频来获取知识。刷短视频算不算阅读?1.3万人参与了调查投票,其中,43%的网友认为刷短视频算阅读,而且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可刷视频无法真正享受阅读文字之美,无法深刻感受文学深意,更无法获得手捧书卷阅读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近年来,随着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领域爆发式崛起,年轻人更喜欢看视频,他们通过刷短视频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短视频传递的内容偏向于“碎片化”甚至“娱乐化”,其获取信息快速但不深究其理,求快、求新的同时却也失去了阅读的咀嚼、思考、回味和积淀。相比刷短视频的浅阅读,纸质书深阅读更强调阅读的质量,追求阅读中的体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诚如阅读推广人、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杨学明说,“当你翻开书页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墨香,会让你沉浸其间,让自己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这些是视频没办法给予的”。
刷短视频,无法深刻感悟文学内涵。阅读文字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专注和理解,可以获得较系统而详尽的知识,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观看短视频更侧重视觉和听觉,信息量和深度不足,难以进行深入理解,难以进行系统学习或主题研究。
长期刷短视频,可能会限制文学想象力。阅读文字内容需要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培养注意力和想象力。而刷短视频的难度和要求较低,对认知能力的培养作用较小,过度依赖短视频甚至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和影响阅读兴趣。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过早、过多让他们通过短视频“阅读”,弊大于利,甚至影响他们写作的文学想象力。正处于发育中的儿童大脑习惯于快节奏信息传送方式后,就很难沉下心去深度学习一些枯燥的知识。
当然,短视频可以是阅读的一个入口。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广大书友获取图书知识、分享阅读体验的重要渠道。读书类视频,让喜好阅读的人获得更轻松愉悦的享受,满足和提升了全民阅读的欲望。莫言、刘震云等作家纷纷入驻抖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助力国民阅读经典就是实例。
总之,无论是前几年“电子书与纸质书谁更好”的争论,还是现在“刷短视频算不算阅读”的话题,阅读方式可以更新,读物的载体可以变化,但我们要坚持的还是文字阅读,只要开卷就受益。闲暇时,去参加一场图书集市,捧一本好书阅读吧,与清风共沐书香,不负好时光。(记者 周婵娟)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