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庞丽娜)5月17日,记者从广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已知高等植物9494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同时,广西是白头叶猴、猫儿山林蛙等1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的全球仅有分布地,目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庞丽娜 摄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并建立多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强化物种保护。目前,广西已构建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了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4%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已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建立动植物园、物种种质基因库(圃)、禽畜保种场、保存库等,保存了6万余份作物遗传资源。积极开展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德保苏铁、膝柄木等极小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国首次实现膝柄木野外回归种植,首次攻克穿山甲子三代(第四代)人工繁育难题;成功开展资源冷杉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恢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广西常规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开展“清风”“亮剑”“国门利剑”专项行动,打击破坏森林、野生动物资源、古树名木等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2022年5月至今,全区共破获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刑事案件135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23名;收缴野生动物近46237只,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16881件,野生植物380285株、珍稀植物制品994.1吨。设立专门审判体系,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能力水平。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广西白头叶猴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猫儿山、山口红树林等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或“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广西红树林面积达9330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2.7%;涠洲岛附近监测到布氏鲸两个批次就有52头次,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超过300多头,东黑冠长臂猿的物种数量由3群发展到了5群35头,濒危物种白头叶猴数量现已恢复到1400多只。另外,还发现了桂北琴蛙、才劳桂墨头鱼、琼楠等多个新物种和新纪录。据初步统计,广西近几年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136种。2023年3月中旬,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72.4米的望天树,更是迄今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这都标志着广西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性得到了显著加强。
下一步,广西将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