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兴宁区坚持以统筹布局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核心,以赓续文化为支撑,以创新治理为保障,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统筹设施服务布局,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兴宁区坚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
目前,兴宁区农村饮水安全和便捷状况持续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96.17%和95%。农村用电条件显著改善,完成电网升级改造村庄比例达100%,动力电满足生产需求村庄比重达100%。农村道路状况持续改善,村屯道路硬化率100%,村通达通率100%,入选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名单。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16个村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域“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供给状况不断改善。其中,农村基本医疗状态稳步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参加城乡医疗保险的脱贫户、特殊困难群众的比重均达100%。农村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到位,村村建有综合服务中心,并接入广西数字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和村卫生室“一站式”结算。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既可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又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对于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的民生短板,兴宁区突出水、电、路等事关农村民生的基础要件,聚焦教育、养老、医疗等农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项,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同时,通过推动河长制改革、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人民环境舒适度。目前,兴宁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3%,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5%,建成5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站点,荣获“2022年度广西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试点县”称号。
兴宁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不仅要快更要求好。兴宁区将优化政策措施,按照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的要件要求,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同推进机制,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兴宁区委农办主任张昌辉介绍说。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畅通要素合理流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据统计,2017—2022年,兴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快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585元增加到20132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7年的2.67:1缩小到2022年的2.3:1。
近年来,兴宁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农文旅等措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大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目前,兴宁区已搭建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建立1个城区级服务中心、6个镇级服务站和40个村级服务室,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解决土地碎片化流转的障碍,促进土地要素快速流动。在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创建中成功采用“投资人+EPC+O”模式,引入社会优质资本,推动资金要素合理聚集产业、聚集乡村。
南宁市兴宁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
兴宁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乡村要素的合理流动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于乡村要素流动来的复杂关系和引发的矛盾纠纷,政府要妥善解决好。特别是在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方面,要畅通相关权益的申请、提出渠道。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兴宁区适时出台城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矛盾纠纷调处办法和调处工作机制,为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矛盾纠纷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组织保障。
乡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聚集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快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兴宁区制定《兴宁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将乡村振兴人才划定为城区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实施“才聚兴宁”项目,储备人才7000余名。同时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2022年利用广西农业科技示范园等6个市级以上的创新平台,加快畅通高素质人才流动,推进18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2022年以来,为加快城乡人才要素的流动,我们开发了‘才安兴’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了2家县级青年人才驿站,重点引导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向乡村聚集。今年5月底我们将建立40家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覆盖3个镇37个行政村,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兴宁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施隽介绍说。
赓续弘扬耕读文化,铸造乡魂提振精神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必须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近年来,兴宁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城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特别是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了志愿服务总队,组建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分类开展志愿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立健全村级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推荐优秀村规民约评选活动,40个行政村均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在围村村、坛棍村、群星村等9个村开展试点,将积分管理理念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2017年以来,连续6次举办“讲好兴宁故事”活动,深入挖掘各行各业振奋人心的兴宁故事,每年推选出十组典型人物,汲取榜样力量,营造了全城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行好事、做好人、当模范”的良好社会风尚。
农本思想、耕读传家塑造了我国灿烂的农耕文化。兴宁区五塘镇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辖有五塘耕读大学旧址资源,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孕育出独特的“耕读五塘”文化,推动着五塘古稻香米演变和发展。近两年来,兴宁区持续举办民俗文化节、五塘苦瓜文化旅游季等活动,不断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同时正在将耕读文化符号元素可视化,通过培育工艺美术产品、五塘苦瓜手信及周边产品等载体,不断丰富“耕读五塘”的展现形式,打造更多惹人喜爱的文化产品。
“‘五塘耕读大学’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将以‘耕读大学’历史文化为核心,打造以耕读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耕读文化教育体育基地和环境一流的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空间,不断赓续耕读五塘文化”。兴宁区五塘镇副镇长冯文政介绍说。
乡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护传承中发展。据统计,2022年底,兴宁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送戏下乡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农民群众自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乡村活力有序
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生动力。近年来,兴宁区围绕“四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乡村治理机制目标,推动实现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保障。2021年换届以来,兴宁区农村党组织不断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结构实现整体优化,村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为42.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75%,比2020年换届前有所提高。深化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村级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不断规范。加强德治,注重德润人心、以德治村,积极组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德道模范”等评选活动,评出星级文明户1988户、各级文明家庭130户、各级道德模范(含提名奖)26名,通过树立榜样典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团结邻里的传统美德。
兴宁区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特别是对数字化的运用,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惠农产品提供免费交易平台信息。加强与乐村淘运营商合作,建成93个益农信息社站点。探索“互联网+教育”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推进教学点“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
兴宁区五塘镇沙平村秀平坡风貌治理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兴宁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坚持以优化医疗保障便民服务为核心,推进实现镇、村医保服务覆盖率均达100%目标,还将积极拓展镇、村医保工作站点本地受理和办结的事项范围,加快实现‘15分钟医保服务圈’,切实把医疗保障这项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兴宁区医保局局长许露介绍说。
为健全村组民主监督机制,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大监督格局,2022年以来兴宁区纪委监委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监督纳入微改革微创新内容,通过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效监督,促进行使公权力的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牢固树立法纪观念、规矩意识和廉洁意识。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兴宁区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40个行政村均开设了南宁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同时在围村村、五塘社区、九塘社区3个村(社区)推广平台试点运用,充分调动群众监督“家底”,有效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来源:兴宁区农业农村局
通讯员:陈莹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