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2023广西科学派第一季在南宁启幕。记者 冼妍杏 摄
活动中,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纳翔(左一),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谢林城(右一)共同为科研成果发布人颁发证书。记者 冼妍杏 摄
5月3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广西科学派第一季在南宁启幕。活动上科普发布了两项广西科研成果资源,向广大观众展示广西如何用科技赋能新生活。
据了解,“2023广西科学派”发布活动计划分三季举行,共遴选发布10项科研成果,第一季发布活动向公众发布《大跨拱桥建造关键技术》和《TFT显示面板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国产化》2项科研成果。
活动旨在通过广泛征集和深入挖掘一批我区走在科技前沿、具有广西特色、贴近民众生活的科研成果资源,邀请深耕一线的科技研发人员走上台前,对所领衔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向公众进行科普发布、科学解读,讲述科研成果背后的研发故事、成果故事,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活动首先由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大跨拱桥建造关键技术团队专家陈正进行科研成果《大跨拱桥建造关键技术》科普发布。
房子看高,桥梁看跨。桥梁的主跨长度,是衡量桥梁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跨度越大,意味着相应的建设难度也越大。在中国现代拱桥奋起直追历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带领的广西大学大跨拱桥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超过30年的创新与实践,该团队集中在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发力,突破施工技术、设计理论和关键材料等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6大理论创新,掌握了6项关键核心技术,主持或指导系列重大工程屡破拱桥跨径“世界纪录”,成为了公认的国内外大跨拱桥关键技术领域的领跑者,是传承我国优秀拱桥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拱桥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位于贵港市平南县的平南三桥,是荔玉高速平南北互通连接线上跨越浔江的一座特大桥。广西大学科研团队在建设平南三桥的过程中,刻苦攻关,在国内首次把“圆形地连墙+卵石层注浆加固”方案成功应用到拱桥建设中;运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与千斤顶智能张拉等技术,以力主动控制代替刚度被动控制,将200米高的塔架顶部偏位精确控制在20毫米以内……最终,平南三桥建设历时28个月,提前15个月完工,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零事故、质量全优良。
现在,郑皆连正带领团队向着新的目标全力攻关:他主持修建的广西天峨龙滩特大桥一旦建成,可使混凝土拱桥跨径一次性增长155米,将世界拱桥带入600米级时代,在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世界最大跨度记录上烙上来自广西的中国制造印记,对推动大跨度拱桥施工工艺和方法进步,有广泛的科研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由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朱归胜进行科研成果《TFT显示面板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国产化》科普发布。
据介绍,大尺寸ITO靶材被列为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显示面板及其关键材料国产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TFT显示面板用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关键技术及国产化”项目,一举斩获2020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当前,项目产品已成功替代进口并应用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20余条显示面板线,实现了在最顶尖面板线的批量应用,站在了产业的核心,与国际一线厂商同台竞技。截至2023年4月,项目已实现ITO靶材国产化率为26%,产品供不应求,实现ITO靶材及面板销售收入达200亿元,每年可为平板显示面板行业间接节省支出超12亿元,为中国“卡脖子”技术的解决提供了广西智慧。
活动中,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纳翔,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谢林城共同为科研成果发布人颁发证书,以此鼓励八桂科技研发人员,展示科技创新对科学普及的引领作用,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深入开展。(记者 冼妍杏 古秀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