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到来,“研学”一词再次刷爆朋友圈,受到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成为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身心的重要选择,也成为暑期旅游市场又一大亮点。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实践求真知的优良传统。在“双减”的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也转变了过去“闭门读书”“啃书本”的教育观念,希望孩子“走出去”,到实践中接受“再教育”,让孩子不仅“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研学“热”了,但背后的“冷”思考却不可少。近年来,研学带来的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价格虚高等问题频频引发争议。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研学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部门也没有完整监管体系来保证研学质量,面对研学市场这块“大蛋糕”,大量营利性机构纷纷加入,造成了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
研学市场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加强行业规范。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标准和体系,提高准入门槛,严查企业、机构带团资质和带教人员资格。同时,加强全流程监管,畅通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渠道,对于违规定价、虚假宣传等问题要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加大研学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强化人才的专业性。
当然,行业机构也要转变思路,要遵照孩子的特征、家长的需求做好课程设计,完成从“粗放发展”到“精耕细作”的转变,把接待成年人的多看、多买、多吃的“三多”,转化为可以让孩子多学习、多动手、多交流,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入教学单位对研学项目进行内容指导,用心做好研学过程中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研”中“学”,“学”有所“思”,“思”而后“行”,作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家庭经济能力选择研学项目,旅途中,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出去拍了多少照片,走了多少景点,更要看孩子们学到了多少知识。(宁实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