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不少学子开启了毕业旅行。多家旅游预订平台数据显示,“毕业旅行”搜索量和预订量骤然上升,其中“课本游”“文化游”人气颇旺。在陕西、山东、河北等地,黄河沿途景区、兵马俑等课本上出现过的景点、研学线路预订量高企。“课本游”正成为暑期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
所谓“课本游”,就是跟着课本去旅游的简称,即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风景和旅游地点,就会成为学子们旅游的目的地。“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华北平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白洋淀。”“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这些课本中描绘的优美场景,展现着祖国各地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如今,一段段熟读过的文字,正成学子们脚下丈量的现实。
除了高中毕业生,“课本游”还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寒暑假期间很多中小学生都跟着父母到各地进行“课本游”。今年“五一”假期,曾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上的景点更是受到年轻父母的偏爱,故宫、泰山、西湖、八达岭长城、颐和园、漓江等位列“课本游”景区前十。
“课本游”对家长而言,是更有文化内涵的亲子游。以往家长带孩子出游,要么跟团走马观花式旅行,要么漫无目的随意走走。感觉就是换个城市让孩子玩耍,无法真正体会城市底蕴、感受历史厚度。知识只有“输入”才有“输出”,“课本游”可以让孩子走进课文中提到过的景点,在美景中感悟学到过的知识,让孩子“学有所感”“游有所获”,完美契合了家长的需求。
“课本游”对孩子来说,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游。孩子实地游览课本中出现过的美景,既可以成为美好的回忆,又可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当孩子身临其境走进课文中的风景,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课本中的内容就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活”了起来,精神上获得滋养,从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课本游”从旅游行业来看,是需求升级的生动体现。“课本游”是暑期游、研学游的新玩法。在暑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升级提质已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必选项。“课本游”最大特色是将语文与多学科结合,以旅行为“主题”,将文化、历史、地理,用语文的独特性串联在一起。在游玩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是游客需求升级的生动体现。
值得思考的是,研学旅行已进入比拼产品阶段,如何打磨出好的产品,是旅游行业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年轻游客、学生群体规模庞大,他们追求更个性化、更多元的旅游目的。眼下,各地中小学即将迎来暑假,很多家长也已开始为孩子安排暑期游。旅游行业的经营主体需创新思维,打造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旅行线路。如可推出有针对性的“课本游”线路,各个景点对应小学或中学课文,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研学产品,推出更多“行走的课堂”,让“课本游”引领研学新风尚,让旅行更有文化内涵。(记者 周婵娟)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