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广西巡展背后的故事

观众在“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广西巡展现场参观展出的古籍。   覃冰/摄

现场展出的“庚”字韵“宁”字册挑选了《南宁府图》作为展出页。据专家学者考证,此《南宁府图》为明初南宁府图,距今已600余年。  覃冰/摄

“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1951年,当中国著名收藏家周叔弢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时,或许不会想到,他在信中写的一句话,竟在几十年后促生了一个国家级巡展的主题: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珠还合浦,意指东西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意指历经劫难、重见光明。这套被誉为“万书之书”的《永乐大典》,凝结着古人的心血智慧,是中国典籍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6月19日,《永乐大典》巡展落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下称广西图书馆),并特别精选了与广西相关的两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原件进行展示。巡展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后,吸引了无数观众前来一睹国宝真容,探寻其背后丰富故事、难解之谜以及它与广西的深厚渊源。

这是一本怎样的典籍?

提起《永乐大典》,许多人想到的或是明成祖朱棣、布衣都总裁陈济,或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及其谋臣姚广孝。直至走进广西图书馆,一代代“守书人”“护书人”从不断更迭的大屏幕上渐次浮现,才切身体会到这本旷世宏编是如何成为大家之大,这一古今之事如何得以世人共览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由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汇集了从先秦到永乐年间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涵盖历史、文学、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哲学、宗教、工艺、农业等,包罗万象。

令人惊叹的是,《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全部由书手一笔一画抄写而成。3.7亿字,一天阅读2小时,需要60年的时间才能全部读完,更罔论手抄需要耗费多少时间与心力。然而,历史时常叫人扼腕。

数百年里,《永乐大典》历经兵燹水火,命运多舛。明嘉靖年间,紫禁城三大殿突发大火,嘉靖皇帝连发三道金牌命人抢运《永乐大典》。经此一劫,嘉靖皇帝下令重录此书,并耗费10年之功终于隆庆元年抄录完成。自此,大典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扑朔迷离的是,正本从此销声匿迹,再也没出现在史书中。

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官员夹盗、战火焚毁、列强巧取豪夺,原本1万余册的大典,星散飘零。此后百余年间,在鲁迅、张元济、郑振铎等爱国志士的努力下,幸存的《永乐大典》踏上了“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之路。

“《永乐大典》从流散到聚合,离不开几代学人的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广西图书馆馆长秦小燕说,它是近代以来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文脉永存的有力见证,也是举办这一展览的意义所在。

本次广西巡展,从计划提出到落地开幕历时4个月,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国家图书馆、广西图书馆通力携手,共同推进。

为了确保古籍安全,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广西图书馆从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多方面对展厅升级改造,并特派有古代文献学、历史学等学术背景以及古籍研究工作经验的4名馆员到国家图书馆进行跟班培训;同时深入开展《永乐大典》中涉及广西内容的研究,最终打造出眼下这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的沉浸式展厅。

观众不仅可以在展厅多维度了解《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通过触屏游戏等互动零距离感受国之瑰宝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线上活动,足不出户一睹“旷世奇书”的风采。

它与广西有着怎样的渊源?

本次展览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与广西相关的两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原件。巨大的玻璃展柜前人潮攒动,有的说看了古代南宁府舆图有古今互通之感,有的说看了家乡梧州的史料感觉格外亲切;有的说在体验过现场的笔墨纸砚互动、知识互动后,再看原件又有了新的感受……

珍贵古籍里的中华文化“活”起来了!

“‘宁’字册挑选《南宁府图》作为展出页,一是因为本次广西巡展在南宁展出,二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永乐大典》插图之工的精美。”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副主任陈敏介绍,本次巡展精选的两册原件,一册是“庚”字韵“宁”字册,即《南宁府志》,它收录了南宁府的城郭、风俗、赋税、土产以及府县图、建置沿革等信息;另一册是“模”字韵“梧”字册,即《梧州府志》,它收录了《元一统志》、地方志及文学作品中有关梧州府山川的记载。

昆仑山、高峰岭、八尺江……这些地名穿越了六百余年时光沿用至今,如何不让看客心潮澎湃、思绪翩飞?更何况它的身旁还有首次出京的“梧”字册。

本次展出的“梧”字册挑选了卷端页作为展出页,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苍梧志》《元一统志》这些亡佚旧志对梧州府山川的记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页面右下钤有“刘承幹字贞一号翰怡”白文印和“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朱文印,右上有“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以及俄文印章,这是因为此册原为嘉业堂主人刘承幹收藏,1938年出售后被满铁大连图书馆购入,1954年6月经由外交部从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转归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这正是发生在《永乐大典》身上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最真实的故事。”陈敏说。

实际上,《永乐大典》中与广西相关的历史资料、地理状况、风土人情、诗文骚赋俯拾皆是。本次展出的“梧”字册,就辑录了宋、元、明旅桂文人的不少诗文,如苏轼、秦观、陶弼、蓝智等。这些都是研究广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对于挖掘广西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

还有一段渊源与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相关。解缙曾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遍游八桂山水,诗咏岭南风华,创作了《兴安渠》《灵川发舟》《平乐偶成》《苍梧八景》等不少吟咏山水的诗篇,传为文坛佳话。

以典籍为舟,畅游历史文明之河,何愁讲不好广西故事、中国故事?

怎样才能更好地光耀古今?

“它的纸张好白,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这是许多观众共同的慨叹。

古籍最怕酸化,酸化之后,纸张变脆,一碰就掉。可眼前的原件经历六百余年风雨飘摇,还能一窥当初的雪白与柔韧。这一来是因为《永乐大典》使用的纸张俗称“白绵纸”,其“茧素灿如雪”,堪与南唐文房三宝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是书写的极佳用纸;二则得益于古籍修复专家心细如发、妙手补书,坚持“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使《永乐大典》这一珍贵宝藏重新焕发生机。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仅发现《永乐大典》嘉靖副本400余册及部分零页,总数不及原本的4%,弥足珍贵。

如此珍贵的文物出京展览,怎样才能保证它不被损毁?

“在运输和展出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文物安全,这主要由文物安防和文保安全两个方面构成。”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说,文保安全主要是保证文物不受剧烈外力,避免超过安全标准的温湿度、照度和应力等物理损坏,以及虫霉侵害等。在此次“大典旅桂”的过程中,国家图书馆选择了具备专业资质的文物运输公司,制作了具备文保和防盗功能的特殊文物装具,并协调机场安检等沿途机构,确保大典从飞行到落地都能够安全地运输至展出地。

在广西展出期间,国家图书馆与广西图书馆进行了严格的点交手续,并由专业人员布展,确保原件陈列在具备高等级技防条件的恒温恒湿展厅中。

许多人眼中普通的玻璃展柜,其实大有名堂,那不仅是专用的恒湿文物展柜,其陈列区域的照度、温度、气体环境都有实时监控,并有安保专人24小时值守。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

如何通过《永乐大典》这部“国家宝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让观众能够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中更好地认识广西、认识历史、认识中国。广西图书馆极尽思量。

秦小燕说,除了通过展览系统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编排体例、版式外观、聚散流变、价值与利用,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展览还展出了不少古籍修复与保护的工具、用品等,同步宣传和普及古籍保护与古籍修复基础知识。此外,广西图书馆还策划开展了“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为进一步讲好广西故事助力。

今年端午假期,《永乐大典》广西巡展观展达4000人次,“合古今而集大成”——《永乐大典》线上活动参与量超3500人次。观众热情高涨,好评如潮。

盛世修典,赓续文脉。这部卷帙浩繁、版式精美的皇皇巨著,从历史中走了出来,在光影中活了起来。(记者  覃冰)

(作者:覃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