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林县三里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稻虾共作”的种养新模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传承“渡河公”非遗文化,以产业兴、生态兴、文化兴奏响乡村振兴和谐曲,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龙虾激活“一池春水” 稻虾共作“粮渔双赢”
在上林县三里镇双良村,这里稻虾共作的种养新模式,让单一的稻田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今年58岁的村民石旭香家养殖了30亩小龙虾,每亩产量300斤左右。“我养了30亩小龙虾,一年赚得8万块钱,我们争取今年比去年还要多赚3万块钱。”上林县三里镇双良村村民石旭香兴奋说道。
双良村依托于附近大龙洞的优质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给小龙虾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因此这里的小龙虾能够错开6月份火热上市的旺季,每年的二到五月,双良村的小龙虾都能够卖到一个好价格。2022年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他们基地自己培育的虾苗,养殖出来的小龙虾,卖得到24万元的收入。
今年,双良村小龙虾养殖的面积已经增加到了800亩左右,养殖的小龙虾主要在广西各地销售,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上林县三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道延说:“以后大家可以到钓虾场娱乐,来这里捕抓小龙虾,还有我们小龙虾的加工,自己捞自己煮 ,给大家一个更深入的体验。”
齐心治污巧改造 誓把家园变花园
在双良村上弓庄,针对农村里的公共排污、绿化、杂物堆放等问题,村民们积极改造村容村貌,齐心协力把家园变成了花园。
2021年8月,经过村民们集体开会,大家下定决心彻底整治村里的臭水沟。此外,上弓庄还申请了建设公厕、工具板房、垃圾分类亭、安装太阳能灯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今年3月的植树节,三里镇还组织群众在老宅基地上种下了桃花、白玉兰等树苗。
传承“渡河公”非遗文化 一针一线缝出幸福生活
在三里镇,每年一到端午节,村民们都会通过制作“渡河公”来寄托美好的心愿。“渡河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覃晓燕作为第五代渡河公非遗传承人,从13岁开始就学会制作渡河公,她所制作的渡河公使用的布料,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壮锦。
每年端午节傍晚,在清水河畔,镇上的男女老少在吟咏祈祷词,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渡河公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