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在指尖上的非遗——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盘瑶)“南晓壮乡众儿女,抛香火球乐开怀......”7月14日,记者走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香火球的起源地良庆区南晓镇古元村。香火球第七代传承人班继联为记者现场示范了香火球的制作过程。

“正月寒,二月温,最好的时候三月春......”班继联边吟唱自己的原创歌曲《香火球之歌》,边将4根长度相等的竹片摆成“米”字形,并用约1米长的棉线沿“米”字形的每个对角缠绕3至5圈,绑紧固定。将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竹筒成套放置在中心点上用手固定好,再将竹片依次往上弯,穿过大小竹筒之间的缝隙,穿插到“米”字竹片与它最近的缝内。剪去两端多余的竹片,用绑带固定,然后插上3—5支鸡羽毛(羽毛以长线为好,颜色鲜艳为宜),一个精巧的香火球就这样诞生了。

编织香火球的第一步需将4根长度相等的竹片摆成“米”字形。记者 盘瑶 摄

编织香火球的底座。记者 盘瑶 摄

香火球的底座,以及插上羽毛制作完成的香火球。记者 盘瑶 摄

“为了延长香火球的存放时间,香火球还会经过一道点香熏制的环节,整个过程将持续24小时。经过香熏的香火球,会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古铜色。鸡毛的选择上很有讲究,必须用翅膀上的羽管,这样拍打香火球时,香火球会旋转起来,非常的美观。”班继联告诉记者。“可以在香火球的内部放置几枚铜钱,拍打时发出清脆的声音。以前没有电灯,所以在夜晚拍打和祭拜的时候,还需点1支香或3支香,插至香火球正中间”。

香火球的制作灵感来源于用竹笋壳、鸡羽毛制作而成的“老鹰”。记者 盘瑶 摄

制作完成后,班继联向记者演示了如何拍打香火球。双手掌心朝上轻拍于香火球底部,香火球便“跳跃”到空中,然后旋转着掉落。手掌只要掌握好力度,使用巧劲,便能让香火球在空中“飞舞”几个回合。

班继联向记者演示如何拍打香火球。记者 盘瑶 摄

“这项技艺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骤都及有讲究。”班继联边向记者展示香火球的手工技艺边说。“这是一个纯手工的制作,我每天最多也只能制作15个香火球。”今年62岁的班继联从十几岁开始就向父辈学习香火球的打法和制作方法,201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香火球代表性传承人。

香火球,是壮族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大塘镇及钦州市的小董、那蒙、大寺、长滩、新棠一带,与农事密切相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历史原因,壮族香火球活动中断了数十年,近些年才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挖掘下重现光彩,并先后成功入选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火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没有太多讲究,空旷地或草坪、房前屋后均可,其大小宽窄也没有严格规定,视场地的宽窄而定。参与人数也可多可少,以场地内运动员腾挪运动空间较宽松为宜。但如果是比赛,则严谨一些,需先到土地庙焚香祭拜方可进行比赛,一般以五局为一场,每局打15个球,以胜三局为赢方。

目前,良庆区体强路小学、南晓镇中心学校等学校将香火球的制作技艺和拍打技巧融入到了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与非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面”“零距离”互动的机会。班继联说:“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能将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把‘非遗’分享给更多人是我最大的心愿。”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汤洁葵


(作者:盘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