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陆海清 通讯员 李晓敏)七月流火,身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为了横州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他们活跃在各个社区的公益课堂里,在一眼万亩翠绿的茉莉花田里,在宽阔水绿的郁江边......用实践与担当扎下身子丈量家乡土地。
2023年暑假,横州市团委实施创新举措,不断擦亮“菁系花都·团聚人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广泛组织动员本地学子参与暑期“返家乡”实践,谱写了青年学子反哺家乡、回报故土的动人篇章。
返乡大学生参观横州市博物馆,感受家乡历史文化传承。 横州市团委供图
开发“朋友圈” 提供更多实践选择
“今年暑期‘返家乡’的岗位设置数量不仅比以往更多,而且项目种类更加丰富,给了我们更为自主的实践选择。”今年暑期再次参加“菁系花都·团聚人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横州学子文羿对“返家乡”实践活动有了新印象。
自全团启动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横州市团委联合市委人才办向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群团组织、民营企业等广泛征集实践岗位,并通过线上开设专题栏目、线下座谈调研等形式广泛征集返乡学子建议设置实践项目,共向67家单位组织征集政务实践、企业实习、公益服务等岗位300余个。
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对于青年人的“磁吸”作用,通过共青团中央“创青春”、“横州青年圈”等平台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其中“菁系花都·团聚人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招募推文浏览量就达7000余次,被广泛转发点赞,共吸引419名区内外16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积极报名。截至目前,通过经过岗位筛选、双向匹配等程序,超过350名大学生被选用至全市17个乡镇党政机关、32个机关事业单位、9家民营企业参加实践。
返乡大学生参与横州市“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 横州市团委供图
拓展“服务圈” 持续提升育才质量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这些培训内容对我将来择业就业还是很实用的。”在参加完“茉小菁·乡村振兴观察员”暨乡村电商青年人才培训班后,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的宋怡同学这样评价。
相较于以往的岗前培训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岗位上的适岗技能,今年,横州市团委从帮助年轻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本土青年人才返乡就业的服务工作入手,在“返家乡”社会实践岗前培训中积极链接更多优质师资资源,为本地青年学子提供职业规划、职业技能、政治实践等体验课程。和宋怡同学有同样感受的横州学子还有很多,据了解,今年暑假共有80名返乡大学生参与了此项培训,横州市“菁系花都·团聚人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开展实践锻炼的品牌项目,也成为了他们获得职业技能和提升能力素质的有效载体。
横州市团委在做好培训管理的同时,还积极收集年轻人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在部分岗位项目中,还设置了导师跟带机制,共有35名导师与返乡大学生结对,及时跟进项目进度和学子需求,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提升青年学子在实践锻炼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打造“成才圈” 构筑作用发挥平台
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的横州学子苏元满是“返家乡”活动“茉小菁·乡村观察员”项目横州镇实践小组的组长,而他此次的实践任务并不轻松。除了要协调组员们到青空间开展暑期课业辅导、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他还需要组织团队就横州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和模拟政协提案;此外还要带领团队开展一场助农直播,并制作完成一支宣传横州的短视频。
苏元满说:“行程和活动安排得很满,但是总体而言会过得很充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团队拍摄横州文化宣传短视频的过程。为了拍好视频,我们翻阅许多资料,参观了横州市博物馆,了解到除了茉莉花以外的很多横州故事,增加了我作为横州人的文化自信。”
今年暑假,横州市团委创新设置了“茉小菁·乡村振兴观察员”项目,通过组织学子们开展实践调研、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活动,引导他们沉浸式、全景式、多视角认知家乡发展变化,推动他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主战场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许多返乡大学生在家乡建设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天津师范大学的谢清霖就是其中一员,曾两次参与“返家乡”实践的她在毕业后选择成为回乡服务。青年人喜欢这个能为家乡做事的平台,也在服务家乡的过程中实现与基层“双向奔赴”。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