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点燃中国人的诗情

电影《长安三万里》成为这个暑期的热点。168分钟、48首唐诗,影片激活了独属中国人的“唐诗基因”,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中国式浪漫”。

《长安三万里》何以动人?对成年人来说,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打破时空的“诗友会”。

唐诗,是贯穿《长安三万里》的流动符号,也实实在在地激活了当下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电影呈现的是唐代名人群像——李白、杜甫、王维等等。无论欣逢开元盛世,还是遭遇“安史之乱”,大唐诗人们就是以诗书精气,创造了群星璀璨的大唐星河,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跃动华音。

观影后,不少成年人感叹:“小时候背过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电影的解读让历史更有温度,对李白、高适的极致刻画酣畅淋漓,只要诗在,中华文明永远灿烂辉煌。”……

不到一定阅历,读不懂一首诗;不经历一定的人生苦难,领悟不了诗中的境界。影片结尾李白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戳中无数成年人泪点:很多我们曾以为过不去的坎,等你熬过去了,蓦然回首,皆可一笑释然。所以,哪怕世事艰难,你亦能重拾信心,轻舟以渡。

《长安三万里》何以共吟?对学生群体来说,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情景化的文学史课。

课堂上学唐诗,时代背景介绍得再详细,对于历史知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都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知识点,很难体会到诗人的心境。电影把教科书中扁平化的人物,变成了有血有肉、立体生动的角色。

看过电影,一些学生感受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广阔胸怀;读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爱国之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随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吟出,画面中奇与幻、醉与醒、酒与月,遥遥两相应,这不就是一场诗词的情景化教学吗?笔者携12岁的女儿一同观影,3个小时下来她感叹意犹未尽:原来课本上的诗文可以如此唯美,诗歌可以如此活灵活现。

影院里,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不少中小学生跟着吟诵起来,这是属于这个暑假中国影院的独特体验。

《长安三万里》何以火热?对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独属的“中国式浪漫”。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影片的叫好与叫座,焕发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魅力,也掀起了一股“唐诗热”。一本名为《长安诗选》的唐诗赏析集正在多家电商平台热销;到访古诗词中提到的“景点”,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游方式。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透过《长安三万里》,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看到了中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震撼力。只要诗在、思考在,文化就一直在,传统文化之美在于推陈出新永浪漫,文化自信远流传。(周婵娟)

(作者:周婵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