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唐秋艳 通讯员 叶盛杰)近年来,武鸣区太平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创新,推动“五治”融合创建工作,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以“政治”引领夯实乡村治理组织基础。太平镇强化党建引领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严格落实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治理的工作思路,实行党委书记全盘抓、分管领导牵头抓、业务干部具体抓、包村干部共同抓的党建包抓责任制,为党委各成员确定了党建工作联系点,助推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充分发挥村屯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建立起“村、组、户”三级网格体系,组织党员参与到乡村振兴、补充耕地、平安建设等重大任务中来。依托庆乐村红色文化广场,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革命星火代代传承。
以“法治”推动乡村治理规范有序。太平镇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线上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介,推送法治相关内容;线下通过专栏、宣传横幅、专题讲座和法律进村屯等形式,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持续提升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建设,免费开放村级法制图书室,强化法治书籍配套,突出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基本职能,为群众提供普惠、精准、及时、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形成依法化解、依法执政、依法治理的法治环境。推动各村(社区)设置多功能矛盾纠纷调处室,由村调委会成员为主要力量,同时积极挖掘农村人才资源,党员、退伍军人、企业家等人员志愿加入,发挥他们调解能力。凤阳村已独立或参与调解各类纠纷9件,调解成功8件,调解成功率达88.9%,初步形成了“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的基层工作新格局。
以“德治”形成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太平镇依托林渌村李花广场,设置文化墙及宣传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崇德向善、和谐互助的社会德育氛围。在全镇13个村(社区)成立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通过“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促进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林渌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组织开展弘扬好家风培训、优良家风进万家汇演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孝老爱亲”为主题,通过敬老爱老走访慰问、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走进村(社)等形式,推动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氛围。
以“自治”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太平镇以“群众自治+基层协商+政协协商+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治理形式,积极发挥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提高村民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设立群众意见箱,重视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把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纳入议事日程并予以解决。邀请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教师加入移风易俗宣传劝导志愿服务队,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建立相关章程、村规民约,实行村民民主管理,有效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以“智治”焕发乡村治理生机活力。太平镇积极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智治”治理平台建设,在全镇主要交通路口、危险水域、学校周边、居民活动场所、果园等重要区域均设置监控摄像头,包含人脸识别系统、电子围栏安全防护系统、云广播喇叭等先进设备,并统一纳入数字乡村“智治”治理平台进行管理,实现监控全覆盖、反馈全天候。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建设,将防溺水、人居环境提升、森林防火、企业安全生产、特色文化旅游、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全面整合,实现“多网合一”,推动网格化管理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档升级。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