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庞丽娜 陆思彤 陆胜康)8月14日,由南宁市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南宁日报社联合开展的“走乡入镇看振兴”主题采访活动在南宁日报社正式启动。
记者代表发言。记者 陆思彤 摄
记者代表授旗仪式。记者 庞丽娜 摄
践行“四力” “鲜活”报道乡村一线发展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开展“走乡入镇看振兴”主题采访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南宁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重大的民生工程,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继续保持决战决胜的工作状态毫不放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各县区、各乡镇积累了不少值得宣传报道的经验、做法,涌现了不少克难攻坚的优秀党员干部形成了不少有特色、有亮点的产业,为我市探索和实践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南宁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海云表示,活动期间南宁日报社将派出骨干记者,组织多个采访组深入全市12个县区的乡镇、村屯践行“四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蹲点式、体验式采访,运用通讯、消息、图片和短视频等全媒体形式,报道乡村振兴好典型、好人物、好故事。努力推出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全方位宣传报道首府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亮点,持续讲好乡村故事,写好乡村文章,记录乡村变迁,进一步挖掘新成效新亮点,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为激励全市各级干部群众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积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首站走进青秀区 探索“智慧”农业的致富秘密
近年来,青秀区加快建设“六个典范城区”,高质量推进建设乡村振兴典范城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寿光农业发展集团合作在刘好镇共同建设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当天启动仪式后,南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立即奔赴青秀区刘圩镇,开启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首站采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乡村振兴改革发展的“青秀成就”和“青秀模式”,用亲身体验广泛宣传青秀区美丽乡村的美好未来。
刘圩现代设施蔬菜基地。记者 庞丽娜 摄
今年7月,青秀区刘圩镇引进山东寿光模式,建设现代设施蔬菜基地项目,充分发挥寿光蔬菜产业全链条优势,携手深耕设施农业。8月14日,记者来到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一座座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黄瓜品种试验大棚内,金童、玉女等品相不同的黄瓜藤蔓青翠欲滴。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冠明指着身后的藤蔓给记者介绍道,他们根据南宁的气候特点,差异化选育了7个品种的辣椒、5个品种的黄瓜、9个品种的西红柿进行试验种植。按照“寿光模式”“六统一分”的标准化进行管理模式,已经建设了3个试验蔬菜大棚,预计一亩地产值能达到7万元左右。
西红柿试验种植品种。记者 庞丽娜 摄
寿光团队还根据南宁的气候特点,不仅使用锯齿薄膜的设计建造,还在大棚内安装了鼓风机和湿帘,使蔬菜一直处于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未来刘圩菜农在大棚里种植蔬菜,一部手机就能搞定,种出来的蔬菜质量好、产量高。”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洪峰说。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这背后是大有可为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不仅让田间有了“耳目”,在云端也装上了“大脑”,使种菜变得更轻松、更智慧。据了解,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00亩,下一步还将建设60多个大棚,全部建成后将增加100个直接就业岗位,受益人口预计达到6800人。望着即将开工建设的玻璃温室,寿光团队也在期待“寿光模式”在刘圩镇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让设施农业在刘圩镇大放光彩,为青秀乡村振兴提“智”增“质”。
刘圩香芋·香米种植基地。记者 庞丽娜 摄
记者走进刘圩香芋·香米种植基地,放眼望请大片的芋叶相连、碧绿一片。“刘圩镇土壤多锌,出产的大米、香芋营养价值高。特别是我们麓阳村在实行‘香芋+香米轮耕’后,种出来的大米、香芋口感会更好。”刘圩镇麓阳村村委副主任杨人仕指着身后大片的香芋田笑着说。
2008年,杨人仕开始在自家的田地上进行试验,经过4年的摸索与试验,杨人仕研究出“香芋+香米轮耕”,在2012年成功向村民们推广,大获好评。“种植了香芋的田地再种香米后,完全提升富锌产品的口感,芋头粉糯、香米清甜。”杨人仕看着大片的稻田和香芋田满脸自豪。
如今,刘圩香芋·香米种植基地面积超500亩,其中香米种植面积300多亩,香芋种植面积200多亩。握着“富锌”牌,刘圩镇打造了“刘圩香芋”“刘圩香米”特色品牌。其中,“刘圩香米”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的有机认证,刘圩香芋于2016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土特产打出了“品牌”,当地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产业增效促增收,如今麓阳村还成立了麓阳村合作联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基地产出和收益,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锌”农人。稻香芋甜促振兴,杨人仕也向记者述说了他的小目标:下一步,将在香芋深加工方面发力,提升香芋的附加值,实现以品育业以业带链。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