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玉女抱南瓜,驱邪压惊保平安。一个用彩布缝绣的明朝装束的小布人,怀里抱着一个用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制成的金黄色的南瓜,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林渡河公”。
“渡河公”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决堤,天河水淹没大地,人间一片汪洋。只有一对金童玉女抱住一个神奇的大南瓜漂浮在水面而幸免于难,后繁衍人类,被人们称为“渡河公”。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制作“渡河公”纪念祖先、保佑平安,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有的壮族民俗“渡河公节”。
“渡河公”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7年渡河公被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林“渡河公”的传承人也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目前主要传承人为黄福连、覃晓燕、覃美华等。
日前,记者走访了上林“渡河公”传承人覃晓燕,覃晓燕告诉记者,“渡河公”是上林县三里镇特有的民俗文化,受母亲的影响,加之从小耳濡目染,自己对渡河公非常感兴趣,于是就跟着老一辈的“渡河公”传承人学习“渡河公”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磨练,现在自己也成为了“渡河公”传承人。
“渡河公”工艺品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其中以一对金童玉女合抱一个金黄色南瓜造型为主,另外也有一人三人、四人等,小的如拇指般大, 最大的直径可达1米。“渡河公” 的外表多是以红、黄、青色的绸布面料为主色调来缝绣,金黄色南瓜不仅有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意头,瓜内填充的风干的艾草、白芪、苍术等中药材也能起到驱邪防病的作用。正是由于“渡河公”意寓吉祥,所以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当地壮家人最喜爱的吉祥信物。
近年来,覃晓燕将“渡河公”传统制作技艺进行创新,以壮锦为原材料,制作出来的“渡河公”外观更为饱满、漂亮,深得人心,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融合了不少现代元素,深受年轻人欢迎。
覃晓燕说:“我在2017年就注册了庞外婆民俗工艺制作坊,这么多年来,我和我的绣娘们每年都去参加一些区内外的展览和比赛,每次都能都获得名次。在传承传统“渡河公”制作技艺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把现代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渡河公”作品里面,研发出了数十款“渡河公”系列文创作品,“渡河公”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每年我们还受邀到学校开展渡河公技艺传承体验课。我希望更多的人喜欢渡河公,把渡河公文化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渡河公”的外形从原来单一的形象变得富有多样性、观赏性,在各种大型旅游庆典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深受嘉宾和游客的喜爱,成为区内外旅游行业中热销的产品并在各类大赛、博览会中屡获好评。2015年1月,渡河公手工艺产品入选广西首届旅游必购商品。2019年姚基金慈善赛上,由上林向赛事主办方赠送吉祥物“渡河公”纪念,使得“渡河公”名声更盛。渡河公系列产品在广西旅游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广西标志性的旅游纪念品,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竞争力。如今,“渡河公”手工制作在当地已基本形成一条产业链,随着文旅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上林县致力于传承、保护、发扬非遗文化。据上林县文化馆馆长张宝介绍,下一步上林县将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争把“上林渡河公”、“上林二月二卢於春社”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旦申报成功将对上林县文旅品牌打造和全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起到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非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