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公众号“强制关注”可休矣!

本应带来便利的二维码,如今却因强制关注公众号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等情况的出现,成了消费的“拦路码”。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人民日报海外版)

“拦路码”泛滥的今天,对强制关注公众号行为进一步加强监管,让人大呼痛快。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扫码消费”这个动作已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衍生了不少问题。餐厅点餐要扫码注册,停车缴费要扫码关注,开发票要关注公众号,这厢要读取你的手机号码,那厢要识别你的位置信息。扫码消费本应该是多选题中可供选择的一项,但有的商家却硬是给消费者出个单选题,不扫码关注就不能消费,让人叫苦不迭。

作为数字化服务手段之一,扫码消费是一种不错的消费方式,它拓宽了消费者消费支付的渠道,提升了消费体验,也有助于提高商家服务效率,对商家节约运营成本也有助益。

但另一方面,不少商家强制扫码关注,有的还层层加码,要求提供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有的关注公众号后又跳转小程序,消费程序颇为繁琐,更有甚者利用顾客点击或浏览接入的广告来获取流量费,如此种种不仅严重影响消费体验,也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安全隐患。

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消费环境“一个清净”?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强制关注”的消费行为的监督,采取有力警示、惩处措施,让商家心中有“一把尺”;商家也大可将眼光放长远些,抵制“强制关注”行为,提供扫码服务时不过度读取客户信息,事后及时清理客户数据,保护客户隐私,勿被蝇头小利坏了一家之信誉;消费者可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形成强大监督合力,让“强制关注”无处遁形。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为商者,还是少一点“强制关注”的套路,多一点以人为本的真诚吧。(宁实平)


(作者:宁实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