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泌尿外科主管护师 苏珊
日前,一位年轻妈妈着急地带着她2岁半的孩子到广西民族医院就诊,称近来洗澡时,发现宝宝阴囊出现肿块,而且两边大小还不一样,但孩子并没有觉得不适或疼痛,对此,这位妈妈还是不放心,决定带孩子来医院看看。经泌尿科医生仔细诊断,小男孩的肿块确诊为鞘膜积液,结合患儿积液张力情况,医师嘱咐家长规范用药,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什么是鞘膜积液?
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鞘膜积液,但好发于小儿。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中医学称为“水疝”。正常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使睾丸有一定的滑动范围。当鞘膜本身或睾丸、附睾等发生病变时,液体的分泌与吸收失去平衡,形成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病因不清,病程较为缓慢,病理学检查常见鞘膜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创伤和炎症有关;继发性则有原发疾病,如急性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创伤、疝修补、阴囊手术后或继发于高热、心衰、腹腔积液等全身症状时,表现为急性鞘膜积液。慢性鞘膜积液见于睾丸附睾炎症、梅毒、结核及肿瘤等。
此外,如果按照积液分布的位置来分类,最常见的小儿鞘膜积液为睾丸鞘膜积液,即睾丸鞘膜腔内有较多的浆液聚集,呈现梨型或卵圆形,睾丸位于积液中央,不容易被触及。精索鞘膜积液--囊性积液位于阴囊内睾丸上方或腹股沟内,呈椭圆形或梭形,表面光滑,随精索移动,透光试验阳性,下方可触及睾丸与附睾。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呈梨形囊肿,梨柄朝向腹股沟区,可延伸至内环。与腹腔不相通,肿物不会缩小,囊肿大小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由腹膜鞘状突闭合位于内环处或内环至精索部。当液体多、张力大时,也不易扪及睾丸、附睾和精索等。交通性鞘膜积液——积液量与体位有关,站立时阴囊肿大,平卧后托起阴囊,积液逐渐流入阴囊,囊肿逐渐缩小或消失。
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的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或者阴囊内不可复性的透光试验呈阳性的囊性包块。它的发病原因是因为先天性鞘状突没有完全闭合,导致腹腔内的液体,通过没有闭合的鞘状突流出腹壁,积存于精索以及睾丸鞘膜之内。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以一侧多见,阴囊内有囊性肿块,肿物可呈卵圆形或梨形,触之有弹性和囊性感,一般不疼痛,偶有坠胀不适,用手电筒照射肿物有透光感,逐渐增大,少量积液可无症状;当积液量逐渐增多,患侧阴囊可有下坠感、牵拉感或胀痛。若积液巨大,阴茎缩入包皮内,影响排尿、性生活和行走。
小儿鞘膜积液会影响生活吗?
睾丸周围的鞘膜积液压迫睾丸,影响血液循环和温度调节,严重的可能引起患侧睾丸萎缩,影响生精功能。鞘膜积液过大,将来会影响夫妻生活。对于继发于结核、睾丸炎等疾病者,很可能降低患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
鞘膜积液的治疗
长期的慢性鞘膜积液因张力大而对睾丸的血供和温度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建议积极就医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于小于1岁以内婴儿,可不急于手术,鞘膜积液有自行消退可能,但应先到泌尿外科排除宝宝是否有合并其他病变。对于1~2岁幼儿,应根据鞘膜积液张力情况及对睾丸的影响、结合影像检查决定是否手术。如果鞘膜积液体积不大,张力不高,也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对于2岁以上幼儿,自愈概率下降。当鞘膜积液持续存在或增加或者有可能并发腹股沟疝时,应予考虑手术治疗。时间可选择在两岁以后至上学前,手术目的是避免精索受压导致睾丸因血液循环障碍而萎缩。
鞘膜积液的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的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手术结扎部位位于内环口处,远端鞘膜腔内的液体一般会在术后自行吸收而消退,尽量放出积液可迅速减小包块。手术伤口一般位于腹股沟,术后一周伤口可能愈合。要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术后2周内不要洗澡。1个月内限制剧烈运动。饮食没有特殊,但应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减少便秘的发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出现感冒、咳嗽,因为便秘和咳嗽都会造成腹压增高,影响愈合。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