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用中秋佳节凝聚文化自信 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

共赏一轮圆月,喜迎中秋良宵。中秋节,又被叫做“仲秋节”“八月节”,因其具有家庭团聚、团团圆圆的节日习俗,又被人们称为“团圆节”。从《周礼》一书中仅代表时段概念的“中秋”,到唐朝正式形成以宴饮赏月和家人团圆为习俗风尚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再到如今的法定节假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礼和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情民俗、文化意蕴、价值内涵,彰显着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时至今日,对于中华儿女来说,中秋节早已不仅是一个节日,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秋节根植于中国历史,扎根于人民生活,其节日来源、习俗风尚等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价值理念。首先,中秋节与中国传统的拜月习俗息息相关,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大自然的感激与崇拜,也彰显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念;其次,拜月所祈求的五谷丰登、家庭团聚等愿望和中秋本身所具有生活性、农业祭祀性,共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收获、团聚、欢乐等美好生活元素的向往,彰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另一方面,中秋的节日风尚中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的重乡土情结、重孝道亲情、向往家庭团圆等人伦观念,以及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传统理念,这些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

无论是中秋月还是中秋节,最终汇聚的都是中华的文化血脉,凝聚着中华文化价值,彰显着文化自信。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情怀,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盼,再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浩大气魄,共同书写的都是中秋节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是用文化自信联系起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毋庸置疑,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节日文化深植于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具有着思接千古、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特点,在现代也发挥着重要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意义。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却似乎面临着传承与发展困境。当今时代,多个传统节日变成了单纯的“放假节日”,传统习俗逐渐变味变质或变淡;根植于中国历史的中秋节被部分人误认为是“洋节”,出处被国人质疑;汉服被认作日本服饰,穿着者被驱赶……传统文化被淡忘,甚至被扭曲的事件不断发生,文化传承问题一再聚焦社会关注。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必然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传统文化只有经过低谷才能再攀高峰,但是在新时代、新背景、新技术下,传统文化在“否定”之后,如何完成“否定之否定”,重新振兴,与时俱进,成为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事情。

不过,庆幸的是,不少中华儿女正走向探索传统文化创新继承的道路,并不断汇聚着更多力量,节日文化以及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新时代实现“新生”。在主流媒体之中,《中秋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屡屡出圈,再现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中国节气——秋分》中,河南卫视再次行动,将3DMAX、Houdini等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展现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在自媒体中,李子柒以视频形式将中国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等文化输出国外,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董梅华化身“滇西小哥”记录生活,将云南特色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独特风情传递给国内外网友;参商仿妆复原千年古画,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再现人世间……借助融媒体时代的东风,文化传承的实践队伍越来越壮大,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起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付诸行动。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结合当今时代背景走文化传承之路,把握好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新机遇,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扬弃”,在新时代闪耀出新光芒。(宁实平)

(作者:宁实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