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公交集团工会副主席王玲帮助李道一辨认老照片寻找李大姐。记者 冯源 摄
李道一仔细辨认照片里的人。记者黄维业 摄
一场寻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份感动,让无数人动容。“我希望当面向她道一声‘谢谢’。”带着这份朴素的愿望,70多岁的李道一老人多次从浙江回到广西南宁,希望能向50多年前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公交车售票员道谢。他的执着感动了众多市民和读者,寻人的进展也牵动着大家的心。
一段情谊 陌生人的善举温暖心灵
李道一老人寻人的故事,要从他年少时的一次乘车经历讲起。上世纪60年代,李道一和家人在南宁生活。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懂事的李道一虽然只有十几岁,但会利用暑假到街上卖棒冰帮补家用。为了多赚一些钱,他甚至会从津头乘车到离家20多里的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今南宁重型机械厂)售卖。当时,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每周六晚都会放映电影,来看电影的人很多。所以每到星期六,李道一都会挑上300根棒冰,用6个保温瓶装着去售卖。天气炎热,往往电影放完,300根棒冰也卖完了。
李道一回忆,一个晚上,电影刚放映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自己的棒冰却只卖出去十几根。为了赶最后一班5路公交车,他虽然无奈,却也只好收拾东西回家了。
在公交车上,李道一因为票价问题与车上的一名售票员产生了小误会。李道一一度想要下车走路回家。就在这时,车上另外一名售票员的举动让他至今难忘。这位售票员说道:“不要下车了,已经10点钟了,下雨天,天又这么黑,挑着这6个瓶子在路上走20里路,不安全的。”边说还边从自己兜里掏出2角钱来帮李道一买了票。车到站了,她还帮李道一将保温瓶拿下了车。李道一最后放在座位上的车票钱,也被她还了回来。
后来,李道一乘坐这路公交车时又遇到过几次这位善良的售票员,聊天中得知她姓李,本想问她的名字,却没好意思问。
“李大姐的举动让我非常感动,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爱与善的种子。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向李大姐学习,做一个善良之人,尽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李道一说,几年后他离开南宁,回到家乡浙江求学和生活。在这位售票员暖心举动的影响下,李道一尽自己所能做好事,还把这段故事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一份感动 50多年多方辗转寻人
李道一一直想着能够再次见到李大姐,当面向她道一声“谢谢”。50多年过去,李道一已经70多岁,一直未曾停止过寻找。每次回南宁探亲访友,他都要去南宁公交集团打听一番。此外,他还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去找寻李大姐,媒体报道引起了市民网友的广泛关注。
“一个善举温暖一座城市。”“感恩善举,传递爱心。愿好人一生平安!”在此前南宁晚报的报道推文中,网友纷纷对李大姐的善行点赞。
在李道一的记忆里,李大姐当时年纪18岁左右,身形偏胖,方脸,1.6米左右,讲话带南宁口音。
“得知老人的故事后,我们马上通过各种途径开始了寻找。”南宁公交集团工会副主席王玲告诉记者。集团发动各部门员工寻人,根据李道一提供的信息特征,工作人员从档案中筛查出了20多人,又根据老人提供的外貌特征进行比对,并找到不少老员工确认,最后找到了最符合信息特征的退休员工李奶奶。
“一些曾经和李奶奶共事的老员工说,她平时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辗转得到了李奶奶的电话后,王玲给她打去了电话。李奶奶今年81岁,经过一番回忆,她说,因为这事已经过去太久了,她自己也记不清是否有这件事,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事情,她能帮的都会帮。
与李奶奶联系上后,王玲向她要了几张老照片,提供给李道一老人确认。带着心愿成真的希望,昨日上午10时许,李道一来到南宁公交集团辨认照片。
“这是我今天上午找到李奶奶要来的照片,您看看是您要找的人吗?”王玲给李道一递上了三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女主人公短发、方脸,其中一张个人证件照拍摄于1964年。“全家福照片里面的她有点像,这两张证件照不太相似,我不敢确认是不是她。”李道一从包里掏出放大镜,逐一查看三张老照片仔细辨认。遗憾的是,因为事情太过久远,他也不能确认照片中的人就是他要找的李大姐。
一个心愿 爱心善举接力传递
虽然这次未能确认,当面道谢的心愿落空,老人依然怀揣希望。他希望公交集团能帮助他找到当时车上的驾驶员和另外一名售票员,进行多方确认。此外,也有媒体联系到他,称找到了几名比较符合李大姐特征的老人,他将带着希望继续寻人。
善举留存瞬间,良德启迪心灵。李大姐当年的一个小小举动激励着他不断向善,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退休后,他常常以公益讲座的形式让这份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少年时期客居南宁的李道一对这座城市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每次回到南宁,他深感南宁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走街串巷的公交车不仅提供了出行的便利,也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驾驶员都会主动起身搀扶;看到赶乘车辆的乘客,也会微笑提醒对方不要着急。让他感动的是,在此次寻人的过程中,他也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
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如果最终没有结果怎么办?对此,李道一说,他不会放弃寻找,如果真的找不到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让李大姐的善举让更多的人知道,把这份善意传承下去。“以好人为榜样,学习好人的品格,传承好人的思想,让好人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这是最好的报恩方式。”正像他在自己的书中所写的那样,他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知道李大姐的凡人善举,守护爱、传递爱、播洒爱,续写更多温暖故事。
温馨提醒
如果有读者知晓李大姐的线索,或正是李大姐本人 ,可与本报热线0771-5530111联系,让当年那个被温暖的少年圆了心愿,让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寻找画上圆满句号。(记者 廖欣)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