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南宁市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新闻发布会

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10月27日(星期五)11:00举行南宁市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北部湾办党组成员、常务副主任方小玉,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文斌,南宁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游国贤,南宁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协调部副部长徐玉飞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李敏主持。

南宁市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3年10月27日(星期五)11:00

发布人:

方小玉 南宁市北部湾办党组成员、常务副主任

李文斌 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游国贤 南宁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

徐玉飞 南宁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协调部副部长

主持人:

李  敏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南宁市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工作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南宁市北部湾办党组成员、常务副主任方小玉女士,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文斌先生,南宁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游国贤先生,南宁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部副部长徐玉飞女士。

首先,有请方小玉女士作介绍。

方小玉: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在此和大家见面。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南宁市推进向海经济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借此机会,我将就2023年南宁市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相关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个通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顶层设计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以及自治区“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工作要求,紧紧抓住平陆运河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将“大力发展向海经济”重要工作任务抓实做深。

2022 年 5 月,南宁市组建成立向海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2023 年以来已先后印发向海经济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聚焦向海交通体系、向海产业体系、向海科技创新体系、向海开放合作等建设,统筹推进全市向海经济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内外畅通发展基础

在陆海联动通道建设方面,南崇城际铁路已于 2022 年 12月 5 日正式通车运营;2023 年 8 月 31 日,广西与贵州间首条时速 350 公里的高铁——贵南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持续加快南玉城际铁路建设,截至 9 月底累计已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 92.2%,预计 2024 年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现已形成“一环八射”网络格局,1—9 月累计完成投资 118 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 62%,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岑溪(粤桂界)至大新公路(横县至南宁段)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进行。在江海联通通道建设方面,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于2022年12月15日建成通航,3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经贵港直通粤港澳;平陆运河项目进入全线动工新阶段,南宁段 1—9 月累计已完成投资 10.81 亿元。南宁港总体规划修订取得阶段性成果,六景港区高山作业区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南宁港隆安港区宝塔作业区码头工程累计已完成总投资的 30%。在空港出海通道建设方面,已建成沙井至吴圩、吴圩至隆安高速公路等空港集疏运公路项目,机场国内公共货站二期项目已正式启用,基本满足“十四五”期间南宁航空货运发展所需保障能力。南宁吴圩机场改扩建、南宁吴圩国际机场 T3 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衔接高铁、轨道交通、公路客运、机场一体化的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GTC)已经与南崇城际铁路同步投入使用,“公、铁、空”联运的区域航空枢纽正在逐步成型。

(二)系统谋划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向海经济产业

一是大力开展向海产业招商工作。2023 年 1—9 月,南宁市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新签约 5000 万元以上项目 93 个,总投资约 615.36 亿元,成功签约贵州安达、瑞福锂业等一批向海工业重点项目,为南宁市向海经济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南宁东部新城。借助平陆运河的枢纽优势,按照“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要求,分阶段分梯次引进临港向海经济产业项目,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将南宁东部新城建设成为“职住一体、产城融合”的生态、智慧和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科学谋划新城向海产业体系,确定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电池和储能系统、造纸、化工新材料等重点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大进大出”临港产业,目前已成功引进比亚迪、贝特瑞、宸宇富基、安达等一批新能源电池原材料上下游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产业链不断延伸增强。

三是畅通产业链物流通道。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保障体系建设,推动运输企业稳定运行中越跨境公路12小时“厂到厂”运输班线。1—9 月南宁市累计完成中越跨境公路运输出口共 643 趟次,累计运输货物约 5800 吨。常态化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深入推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通关便利化改革举措,实现综合保税区“一次查验、一次放行”。1—9 月,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实现货邮吞吐量 13.62万吨,同比增长 20%,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实现 5.88 万吨,同比增长 13.5%。

(三)强化向海科技创新,集聚向海发展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方面,南宁—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自运营现有在孵企业 35 家,引进落地南宁企业 9 家,年内累计开展政策辅导、金融对接、市场拓展、投资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若干场,累计对接来邕实地考察的大湾区企业 20 余家。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力合科技南宁园,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在孵项目 60 个、人才 72 人、引进产业项目 4 个、已获得及申请中专利 63 项。

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面,成功引进深圳曦华科技有限公司来邕组建南宁水木蓝鲸汽车电子信息研究院,打造成面向全国的汽车电子研发和生产基地。组建广西桂华智能制造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 8 家,服务本地企业 10 家。推动广西现代海洋科技研究院在南宁高新区挂牌成立,已建成面向东盟海洋科技领域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 6 家。支持企业开展海洋科技领域项目研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4 个。

科创人才引育方面,印发《南宁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引育高层次人才,促进向海经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3 年我市共认定高层次人才 1018 人,其中 A 类 2 人,B 类 24 人,C 类 60 人。推动有关职业院校联合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新增设“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等向海经济相关专业。推动南宁与比亚迪签约共建“南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政校企合作联盟”,“比亚迪产业学院”已于 4 月正式揭牌成立。

(四)加强向海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功能

一是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稳步发展。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概念性总体规划、航空物流发展规划等已获批并印发实施。据初步统计,1—9 月示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 223.5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44.16 亿元。依托空港和铁路港联动优势,全面开展示范区招商引资活动,年内成功签约车电网新能源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等产业项目 15 个,投资总额达 54.64 亿元。

二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提速发展。南宁片区“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跨境合作新机制”等 4 项创新成果获自治区推荐上报商务部;中国—东盟金融城 1—9 月新增入驻金融机构(企业)76 家,累计已入驻 487 家,现有中国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等金融中后台及金融科技企业 34 家,成功入选“2023 年广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金融中心及中后台基地资源集聚功能显著增强。

三是开放型经济平台加快发展。Shopee(虾皮)东盟跨境电商物流中心投产,南宁跨境电商综试区 3 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均已落地,其中广西新外贸孵化基地、南宁机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常态化运行,广西绿港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投入使用。“区港联动”跨境电商集货新模式于 5 月 5 日正式落地试点,混装货物运至南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可实现海关监管、铁路安检“同场平行、结果协同”目标。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南宁市将围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目标,抢抓高质量实施 RCEP 和建设平陆运河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一体两翼”布局,积极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南宁东部新城开发建设,推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协同发展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南宁片区建设,全面推进“两港一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努力建设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核心区。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推动向海物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平陆运河南宁段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稳步推动六景港区高山作业区、隆安港区宝塔作业区码头工程项目建设,持续完善水运相关规划及课题研究工作;加快南宁至湛江、南宁至横县 2条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年内通车,建立“一环十射”高速公路网。配合自治区加快推动南宁站改扩建工程、五象火车站项目、南宁(牛湾)至贵港 3000 吨级航道等项目相关工作,力争年内实质性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培育向海经济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方式,多措并举开拓招商渠道,推动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发展,基于南宁“十四五”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以及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重点合作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围绕东部产业转移,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溢出外向型产业。争取自治区支持横州谋划打造横州(郁江)船舶工业基地,引导整合现有船舶修造企业搬迁入驻并改造升级,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创新型企业,打造沿江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三是高质量推进南宁东部新城建设。进一步优化东部新城交通组织,主动服务平陆运河项目,在平陆运河建设时同步建设东部新城周边基础设施。在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对落地新城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优先引导在土地储备库中选址布局,全方位全流程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合理引导园区内的低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造升级,推动低端低效产能逐步有序退出。

四是大力推动向海科技创新。依托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南宁市“人才飞地”深圳、广州人才工作站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南宁市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引进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科技企业落地南宁。坚持高层次人才引领驱动,整合升级“邕江计划”人才品牌,继续做好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持续服务和推进各地人才团队来邕发展。

五是继续强化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南宁综保区二期”“南宁国际铁路港”“南宁空港”即“两港一区”开发建设,构筑国际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平台;优化提升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发展水平,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力争年内新增入驻金融机构(企业)达 80 家;加强对跨境电商企业的服务与引导,面向在综保区备货和集货的企业提供场地及装卸等配套支持,协调海关探索本地特色产品通过 1210 保税备货模式出口或 9710、9810 海外仓出口等模式实现出口贸易方式多样化,降低企业成本。

我先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

李敏:

感谢方小玉女士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介绍南宁市向海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取得的成效与举措。谢谢。

游国贤:

感谢您的提问,南宁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向海经济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工作,紧紧围绕向海经济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创新开放合作,为向海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首先,重视加强人才和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保障。去年底,我市出台了“新时代人才23条”和“大中专毕业生23条”两项人才新政。新时代人才新政“双23条”,聚焦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集中优势资源升级打造“邕江计划”,大力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深入实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保障。进一步修订完善《南宁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目前,全市已认定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8家,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强与欧美、东盟等国家开展合作。比如,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国(广西)—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通过在东盟建设数据中心与运营中心,开展项目及产品出海合作、创新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多方位科技合作,为东盟国家引进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畅通渠道,推动我国技术、产品、人才、成果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走出去”。

第二,重视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培育。成功举办2023年第六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大赛面向RCEP成员国等海外国家和国内创新活力较强的城市广泛征集项目,赛道涵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共征集项目517项,经过初评、预赛、决赛,共评审出一等奖项目6项,二等奖项目10项,三等奖项目14项,优秀奖项目18项。同时利用举办中国-东盟人才交流月活动时机,组织海创大赛决赛项目人才团队开展第十届南宁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对接会,达成落地合作意向项目36项。经过连续六届成功举办海创大赛,共引进优质项目31项落地南宁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1个。

第三,重视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大力支持桂电南宁研究院建设中国—东盟应用技术学院,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产学研用合作。促成清华海峡研究院落地南宁发展。南宁·中关村信息谷科技园加快建设,新引进北京公瑾科技有限公司等73家人才团队入驻,创新示范基地和科技园累计引进高科技企业905家。创新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强南宁—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和南宁—上海(宝地)协同创新中心“飞地孵化器”建设,目前两家“飞地孵化器”在孵企业45家,累计引进落地南宁发展企业46家,落地企业营收6亿元。

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我市多家知名龙头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组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企业参加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10+3”青年科学家论坛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论坛等国际性科技论坛活动,不断扩大南宁的国际科技创新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对国际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扶持力度,深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以科技创新助推我市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记者:今年以来,南宁市在加快向海通道建设方面有什么进展?谢谢。

李文斌: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新定位新使命,抢抓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向海通道建设,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陆海联动通道建设方面,贵南高铁于今年8月31日全线贯通运营,南玉城际铁路也正加快建设;南宁至湛江、横县至南宁、横县至钦州港、上林至横县、吴圩至上思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正稳步推进,争取今年建成南宁至湛江、南宁至横县高速公路,推动实现南宁市建成“一环十射”的高速公路网。在江海联动通道建设方面,平陆运河南宁段于今年5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至今累计完成总投资的31.48%;西江航运干线南宁(牛湾)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工程项目工可报告已通过评审,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南宁港隆安港区宝塔作业区、六景港区高山作业区等码头项目正加快建设;碍航桥梁改造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的建成,将有力推动南宁市水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空港出海通道建设方面,南宁吴圩机场改扩建、南宁吴圩国际机场T3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川航物流在南宁市设立川航物流中南地区总部,并举办了川航全货机首航雅加达的仪式暨企业开业仪式活动,打造航空物流链组货中枢,提升面向东盟中转服务能力。通过持续吸引临空产业集聚,着力推动南宁吴圩机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门户。在发展跨境运输及多式联运方面,一是稳定运行中越跨境公路12小时“厂到厂”运输班线,1—9月全市累计完成中越跨境公路运输出口共643趟次,累计运输货物约5800吨,从南宁综保区到东兴口岸、爱店口岸、友谊关口岸等多条运输线路已基本实现12小时“厂到厂”通达。二是围绕向海主题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持续培育以南宁为中心,联系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方向的水铁联运线路,以《南宁市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抓手,通过对公路、水运、铁路集货主体进行补贴,推动海铁联运、水铁联运、江铁海联动的发展,提高大通道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吸引企业在南宁加快集聚,逐步凸显规模经济。

下一步,南宁市将牢牢把握平陆运河建设对南宁市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空铁水公项目建设,充分依托平陆运河打造江海直达航线,强化跨境通道软、硬件建设,更好地推动南宁市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宁日报记者:南宁东部新城如何借助平陆运河的枢纽优势规划引进临港产业项目,发展“港产城海”、向海经济。谢谢。

徐玉飞:

感谢您的提问,东部新城作为距离平陆运河起点最近的产业集聚区,也是南宁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主阵地,我们将依托平陆运河,把开放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分阶段分梯次引进临港向海经济产业项目,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努力建设向海经济先行先试区。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立足东部新城区位优势,坚持“整车带动配套,配套促进整车”的发展理念,依托比亚迪电池、南宁宁达新能源整车项目加快形成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等关键配套产业链条,构建整车、零部件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比亚迪电池、多氟多等“链主”企业,高水平建设电池新材料产业园,引进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等正负极材料、隔膜等电池材料产业项目,延伸发展锂电池电芯、模组装配,以及电动自行车、机器人、小家电等电池应用产业,培育壮大电池和储能系统、电池材料和辅料等产业集群。

三、大力发展临港化工产业。依托南宁市唯一的化工园区——六景化工园区,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利用钦州等石化原料基地的中层级原料,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化工产业转移,以高端化、绿色化为引领,着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原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构建绿色化工产业体系。

我介绍到这里,谢谢!

李敏: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记者朋友。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市北部湾办进行沟通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庞丽娜 杜佳徽 黎南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