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唐秋艳 摄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唐秋艳)11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五场)。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指导意见》,一年多来,河池市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牢“试验区”先行者的使命担当,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统筹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治理并举,促进绿色科技创新与“双碳”实现路径探索并重,推进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并进,力促《指导意见》重点项目落地提速,为打造“广西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河池样板”迈出了坚实步伐。
政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河池市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对试验区建设“六大示范行动”内容进行分解细化,重点在重大产业布局、绿色项目谋划、绿色金融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让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2022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下降0.5%。推动全市GDP突破1100亿元大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潜力越来越凸显。
绿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围绕构建工业“2+5+N”产业体系,推动桐昆、三一重能等一批规模大、产值高、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企业落户河池,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经开区、高新区,结束河池没有自治区级园区的历史,支撑了“千亿百亿”产业格局。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特色产业园建设,推动“土特产”集群化发展,都安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8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国家级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刘三姐歌谣文化、长寿文化、丝绸文化、铜鼓文化等世界级旅游IP,全力打造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目前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68家,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2个。
绿色金融改革初见成效。设立河池绿色发展母基金,通过引入资金导入项目形成产业布局,满足能源和工业企业的转型融资需求,为产业发展赋能。在金城江区、天峨县率先推行“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林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光伏贷、节能环保贷、技改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全市绿色贷款余额215.93亿元。
绿色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将自治区指导意见中52个项目具体细化拓展,谋划储备试验区重大项目156个,总投资5300多亿元。深入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将河池建成辐射西南、面向东盟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突破700万千瓦。
生态产品价值大胆探索。河池是广西唯一以市为单位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探索建立河池生态资产类型和生态产品清单,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为广西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工作提供样本依据。探索建立“双G”考核体系,争取从2024年开始,在河池率先实行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机制,推进“双G”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以考核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河池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紧盯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案件,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当好守护绿水青山的“二郎神”,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河流、水库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等持续排全国、全区前列。凤山县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巴马县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还有3个县获评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下一步,河池市将以“六大示范行动”为抓手,深入研究国家、自治区投融资政策导向,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汇聚更多资金资源向试验区聚焦聚力,加快推动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切实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让绿色真正成为河池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编辑:唐艺文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