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王丽霞) 近日,在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的文化展示区里,一堂主题为“顶蛳山文化进校园”的博物馆课程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
“我没想到顶蛳山文化这么有魅力、有趣,现在博物馆课程也能进到我们的校园中了。”来自该校四年级的学生利桃桃在听完整堂课后欣喜地说,自己特别喜欢逛博物馆,平时每到周末都会和家人一起到各大博物馆打卡。
“顶蛳山遗址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人文价值。当前,邕宁区第一小学已经与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共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顶蛳山文化+校园’在这里碰撞出了历史文化新的生机。”邕宁区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宗原说。
“印象顶蛳山”特艺工作室美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邕宁区第一小学供图
萌芽初动 在传承中寻找底蕴
刚刚荣获2023年邕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黄莉明是该校的一名美术老师,时至今日,黄莉明仍能清楚地记得自己与顶蛳山文化的不解之缘。在她毕业不久的时候,研究考古美学的学者曾跋山涉水来到邕宁区调研顶蛳山文化,在陪同调研的时候,她感到十分震撼,一颗探秘顶蛳山文化的种子在黄莉明心里悄然萌芽。
顶蛳山文化即邕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因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顶蛳山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以南宁地区为中心的左江、右江和邕江及其支流附近地区,其中包括贝丘文化、渔猎文化、陶器文化、建筑文化。
“当你去了解、解读顶蛳山文化时,会发现其中藏着很多历史文化故事,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要是能跟我们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吸引少年儿童走进博物馆,就能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黄莉明坦言。
历久弥新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顶蛳山文化要继承,要发展,更要创新。带着对家乡生活的美好期盼以及被顶蛳山文化深深吸引的情怀,黄莉明除了在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外,她还将空闲下来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顶蛳山文化调查。在黄莉明看来,顶蛳山文化是与时代发展、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
2020年12月,由黄莉明牵头负责的“印象顶蛳山”特色艺教工作室揭牌成立。该校的语文教师蓝玉意是积极主动报名的教师之一,她说:“顶蛳山文化是我们家乡的深厚历史文化,一起参与到工作室中,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顶蛳山文化、了解邕宁、了解南宁。”
目前,该工作室成员已有12名教师,涵盖美术、语文等学科,积极开展“顶蛳山文化+校园”联动模式。联络、组织师生到顶蛳山遗址博物馆进行课题研学、顶蛳山风景写生活动,组织工作室成员上集体探究课,创立《趣绘顶蛳山人物》《螺粘土》等校本课程,组织艺术作品巡回展示活动5场,撰写案例《美育乐学助力传承开启品质教育新篇章》入选南宁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艺术节艺术教育论坛现场经验交流,自创撰写舞台剧本《顶蛳山奇缘》在活动中获银奖,以上的活动探究成果,无不深深打上顶蛳山文化的烙印,促进顶蛳山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相合。
文化育人 在传承中陶冶情操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次博物馆之旅,就相当于穿梭一次历史长河。
“国庆期间我刚去过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在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在今天的美术课堂上,黄莉明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原始时期各类石器的用途,我很感兴趣,周末还想再去顶蛳山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说起顶蛳山文化,该校学生黄万润言语间满是激动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顶蛳山特色黏土作品 邕宁区第一小学供图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黄万润自编自写的“顶蛳山小故事集”超4000余字。他在小故事集中写道:“顶蛳山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团结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与赞扬的。”
如今在邕宁区第一小学里,“学顶蛳山文化”“做顶蛳山手工”已然成为师生们增添文化生活意趣、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日常。李宗原介绍,“顶蛳山文化+校园”旨在向学生宣传顶蛳山文化知识,促进顶蛳山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未来,学校还将结合蒲庙花婆文化、那莲“赛巧节”等非遗民俗活动,积极走出校园、连通社区,让文化“零”距离,打造独特的文化教育IP。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