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日,在浙江宁波的几所学校门口,都会出现几位身穿红色马甲的奶奶,她们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共享奶奶”。4年多时间里,她们共护送600余名孩童放学,这有爱的一幕幕,最近火了!全国千万网友点赞,大家纷纷喊话:建议全国推广。
当下,“共享”这个新词汇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而“共享奶奶”指的是“奶奶”这一身份从固有的家庭情境中走出来,为更多孩子所共有。即使没有血缘之亲,也能通过爱与温暖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赋予“奶奶”这个词更亲切、温暖的内涵。
生活中,一边是很多双职工家庭没有老人“帮一把”,下班回家大多已是傍晚六七时,孩子放学接回家是个难题,节假日或寒暑假,更愁于没人帮照看孩子。另一边是社区老人退休后脱离社会、空巢孤独,生活比较枯燥和无聊,希望找点事做。“共享奶奶”的出现,满足了“一老一小”两边的需求,更是帮助很多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
“共享奶奶”以志愿者的身份,工作日帮忙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写作业,节假日或寒暑假也可帮忙照看、陪伴孩子,让很多家长得以安心工作。“共享奶奶”其实也是“共享儿童”,奶奶们重返社会、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的同时,在孩子们的陪伴下,也收获了爱与快乐。“共享奶奶”让孩子得到了照顾,让老人得到了心理慰藉,还能促进小区邻里和谐,可谓一举多得,暖意融融。
“共享奶奶”为何引起关注?那是因为其切中了社会互助系统的“痛点”。当民众遇到问题,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一种互助的模式填补服务的空白。这种自发的互助模式,是社会自我调节的一种民间智慧,更是文明城市的产物,市民互助的成果。它搭建起一条社会“情感缓冲带”,带动爱心资源不断流动,实现“一老一幼”心灵治愈,是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暖。
目前,“共享奶奶”这股暖流已在多地涌动,四川成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的多个社区都有“共享奶奶”的身影。很多网友为这样的志愿服务模式点赞,同时建议在全国推广,让更多孩子享受“共享奶奶”的服务。
可否让“共享奶奶”在更多地方推广?怎样让这项善举具有持久的活力?我们需要想得更深一些,做得更细一些。例如,对于社区来说,为发挥“共享奶奶”积极性,让善意得到回报,可参考“时间银行”方式,把“共享奶奶”们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等奶奶们年老体弱或生病需要照顾时,志愿者可为她们提供服务。再如,对于帮助和受助双方来说,为进一步规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责任,需要签订免责责任书、购买保险等。另外,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让爱心互助模式走得更深更远,需要进行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完善,加强监管和细节规范,等等。
这是一场以爱为名的故事,这是一股不断传播的暖流。契约化、制度化将会让互助互爱的路越走越宽。今天,“共享奶奶”为“儿女们”提供帮助,照看孙辈,散播爱意;明天,“奶奶们”遇到困难,也会有“共享儿女”给予照顾,让爱延续。(周婵娟)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