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城市发展同行——写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圆满闭幕之际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自戏剧活动诞生以来,它所具有的公众性和社会性使之与所在地域的发展紧密相关,它的兴盛起伏和城市的建设发展互为见证。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自2013年创办以来,走过的十年历程是紧紧跟随南宁城市发展步伐的过程。

戏剧活动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民间,抒写百姓生活,为百姓而歌,为百姓而书,是城市烟火的见证。明代吏部尚书张翰《松窗梦语》写道:“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指的是戏剧行业枝繁叶茂,从业者众多。戏剧蕴含丰富的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元素,不同的城市因戏剧文化不同而具备清晰的地理辨识度,形成一座座城市宝贵的历史文脉。南宁有邕剧、广西粤剧、丝弦戏、师公戏、采茶戏等,依托地域特色鲜明的剧种,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具备了和外界开展艺术对话的深厚根基。从2013年至2023年间,每一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均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剧种、国家级非遗剧种同台共美。至今已有泰国孔剧、柬埔寨宫廷舞、越南嘲剧、马来西亚马雍、缅甸高戏,以及国内昆剧、京剧、粤剧、藏戏、川剧、滇剧等来南宁展演。依托戏剧之桥,中国与东盟艺术携手前行,形成独特的中国与东盟人文盛景。

在办节理念上,戏剧周深度融入南宁市对外文化交流事业,服务于“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它是见证南宁城市人文发展的时代之窗,也是自觉承载南宁人文交流使命的扬帆之舟。2023年12月,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作为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之一隆重上演,实现了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从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十年历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南宁市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演活动在南宁剧场、群星剧场及广西艺术学校的小桂花剧院、广西财经学院礼堂等场所开展。2016年后,邕州剧场、南宁市群艺馆剧场、南宁博物馆、南宁市图书馆新馆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戏剧周提供了优质的演出环境保障。新剧场、新街区,也让更多东盟院团、国内院团感受到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城市会客厅”氛围。

通过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活动板块“演、研、展、赛”,同样能感受到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在办节创意上积极融入南宁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笔者于此想要推荐几个特别值得记录的内容。

一是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特别策划了“金色殿堂”杰出艺术家专场。十年来,邀请了众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优秀艺术家登台表演。各国艺术各美其美,这是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现出的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艺术家的文化尊重。

二是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戏剧工作坊”环节令人点赞,它是南宁市文化建设事业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拓展和延伸。2013年起,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组委会多次组织国内和东盟艺术家们奔赴中小学校、社区开展戏剧工作坊活动,带动老百姓感受戏剧之美。2017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首次联动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共同举办分会场,中国与东盟优秀艺术家联合演出团深入四地社区、乡村演出,传承、传播及推广戏剧。通过戏剧工作坊的做法,体现了“文化惠民、寓教于乐”的双重含义。

作为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的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亮点纷呈,见证了南宁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作为。面向未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仍将紧随城市文化建设步伐,为城市文化建设锦上添花,不断传递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南宁声音”。(潘雨茜,作者为南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黄登

(作者:潘雨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