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广西日报》第9版版面截图。
“我们没有把自己当作‘流水的兵’,我们都在全力守护一座座‘铁打的营盘’。”在青秀区派驻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座谈会上,工作队员、南宁市南湖小学老师唐迎盈的即兴发言引起了现场老师们的共鸣,与会人员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既能有效提升乡村儿童的自身素质,也有利于吸引人才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其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不可小视。
2022年9月,青秀区总结送教下乡、集团化办学等工作经验,在全区率先成建制向乡村学校派驻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队。首批8个工作队、52名骨干教师均从市区学校选派,分赴辖区4个镇开展为期2年的驻村(校)帮扶。一年多来,工作队员与驻地教职员工同吃同住、通力合作,帮扶内容从教育教学向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延伸,将点滴“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之路,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地方党政部门的全方位好评。
工作队员在南阳镇南阳中学指导学生。青秀区教育局供图
今年6—10月,记者抓住各工作队学年总结的契机,再度走访了辖区4个镇,与相关人员面对面深入交流,在展现工作队经验成果的同时,努力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如何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让优质资源“沉下去”
来自南宁市中山路小学的覃珊老师记得自己刚下沉开展工作时,就遭遇“当头棒喝”:当她想利用休息时间多听听当地学生的意见建议时,孩子们压根没把新来的老师放在眼里,全程用当地方言交流。覃老师感觉自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只能作罢。
一开始,教师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一位队员想跟本地教师合作教学科研项目,但一连找了好几位老师,大家态度都比较冷淡。一位年长的乡村教师告诉记者,刚开始听说工作队进驻,就有人怀疑是“走过场”,大家对城里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持怀疑态度。
隔阂的背后,是乡村教育存在历史性欠账。“经过多年努力,辖区内的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不逊于城市,一些新建的校区甚至‘后来居上’。”青秀区教育局教师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辖区内城乡学校在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文化建设等“软件”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部分农村地区家长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城里;个别教职工滋生了“躺平”心态,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2022年秋季学期伊始,辖区内一所乡镇初中发现入校新生中有少数学生连基础的英语单词都没有掌握,学校方面立即组织力量“恶补”。“这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单靠投入资金以及传统的支教走教、送教下乡等方式,远谈不上能解决基层教师队伍的问题,不足以补齐‘软件’上的短板。”工作人员表示。
依山傍水的刘圩镇刘圩中学。孟振兴摄
青秀区的状况并非个例。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短板在农村,而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乡村家长教育经验、乡村教育环境、乡村儿童健康营养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地区乡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资源紧缺,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调、年龄老化等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晓楠在相关研究中提出,要更新发展理念,抓住农村教育短板弱项精准施策。
基于此,青秀区着手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问题:首批52名队员中有校级领导8名、中层干部20名,每支工作队均采取“校级领导+中层管理干部+骨干教师”梯队式配置,补齐以往支教走教等帮扶措施“重教学、轻管理”的短板;队员中有党员28人,体音美、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按需配置,有针对性地直面农村学校部分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城区明确要求工作队员在服务期内要脱离原岗位,干部移交管理权限、党员转移组织关系,与驻地教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青秀区教育局教师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除了为队员们做好生活保障以外,我们还对工作队员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让工作队员们安心投入工作。”
如何帮教才有效果?让乡村孩子“走出来”
“心理剧《再见!虚荣、嫉妒的影子》让我们看到了面对虚荣、嫉妒时的正确心理做法;《环保时装秀》中,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多种环保服装,向我们展示了南阳学子的奇思妙想和青春活力……”在青秀区南阳镇中心学校的微信公众号里,记者找到了这篇关于该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报道。
南阳中学第二届科技节上,老师们表演“空气炮”。青秀区教育局供图
“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不少孩子都是第一次在现实中接触到。”来自新兴民族学校的南阳镇工作队队员、美术教师蔡传香是艺术节的策划者之一,与全体工作队员一样,她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带领村里的孩子“走出来”——
走出学习的困境。刘圩镇工作队成员、化学教师孙伟在工作中发现现有的习题册和测试卷不太适合刘圩中学的学生,遂主动向该校教师分享自编习题的方法和40余套自编习题,化学组的老师们也逐渐掌握了指导学生的习题技巧;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养成的不良习气,园湖路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廖宏荣把成功经验带到长塘镇中心学校,在班级设置了文明小天使、课间礼仪小标兵、劳动管理小当家、食堂小小管理员、排队放学小能手等“岗位”,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荣誉感。
工作队员上体育公开课。青秀区教育局供图
走出空间的阻隔。几乎每一位工作队员都曾通过互联网平台讲授“示范课”,并通过科研培训会等多种形式与乡村学校教师互动交流;工作队还根据实际情况为残障儿童等“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主动送教上门。
走出思想的桎梏。在工作队的带领下,孩子们步出校园,走进南宁东部新城伶俐工业园区、走进广西民族大学校园,在新的环境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我们用伶俐出产的糖做文章,教孩子们熬制糖水;用伶俐盛产的竹子,编制成各种手工艺品。”伶俐镇工作队员、桂雅路小学副校长叶晓霞说,培育孩子们的爱国爱乡之情,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如何提升乡村教育“软实力”?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伶俐镇中心学校的走廊里,该校学生创作的《手绘我的家乡》主题画作颇为显眼。画作内容涉及山水、人物以及瓜果蔬菜、农机设备等各种元素,不少作品布局合理、色彩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前我以为农村的孩子在艺术方面比较欠缺,没想到美术课上大家都很积极,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丝毫不逊于城里的孩子。”工作队员韦宏聪说。“我要把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用文字描述出来。”该校五年级学生农文庆在工作队员的鼓励下写出了多篇“范文”,此刻的他信心十足。
伶俐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在工作队员的指导下手绘美丽家园。孟振兴摄
一年多的帮扶,越来越多的成果让社会各界特别是乡村学校学生家长刮目相看:在城区组织的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活动中,乡镇中小学教师代表获得一等奖8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12人,成绩为历年之最;不少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参与了第一次校园艺术节、第一次研学活动、第一次体育联赛等,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学生们的成绩也在稳步提升,其中,南阳中学取得历年以来体育赛事历史最佳成绩,在青秀区各中学名列前茅,该校学生参加全国车辆模型比赛、首届广西青少年航空航天竞赛等赛事屡获佳绩……
在刘圩镇麓阳小学,工作队员与该校教师交流教学心得。青秀区教育局供图
老师们也加深了相互理解。“工作队员们各尽所能、分工协作,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长塘镇中心学校校长周建威说,在队员们的带动下,个别“躺平”的本地教师也开始行动起来,大家相互配合才能事半功倍。“看到有的乡镇学校老师‘又当爹又当妈’,除了教学还要照顾留守儿童,我深深感受到此前自己认知的浅薄。”一位工作队员向记者坦言。
无数感动与感悟,汇聚成接续努力的强大动力。在青秀区派驻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座谈会上,工作队员们把握机会踊跃发言,在交流工作心得的同时,向城区提出各种意见建议:“我们学校与当地初中的联系比较少,一些学生在‘小升初’环节存在脱节现象,接下来我们要加强互动。”“我们学校缺一个校医,另外住宿生的洗澡条件还不太好,希望能尽快解决。”“与城里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孩子参加各种比赛、表演之类活动的机会还是偏少,希望城区能在这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
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位队员都已经习惯性地把入驻的学校称为“我们学校”,爱校之情溢于言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师们已经从‘驻村’向‘驻心’转变。”青秀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帮人就要“帮到底”,城区正在努力解决工作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继续动员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乡村教育振兴工作中来,为组建第二批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队做好准备,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平等的学习机会。
工作队员为刘圩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教授小号。青秀区教育局供图
“青秀区以‘教师驻村’破解乡村教育振兴‘痛点’,在为农村学校‘输血’的同时,通过构建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造血’,初步实现了教学与管理并重、课业成绩与文化素养同步提升,为更加系统、全面、长效提升乡村教育‘软实力’拓展了新的路径,其经验成果值得总结学习。”南宁市人大代表、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金艳表示。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