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企业聘用的村民在农用田移栽菜苗
推土机正在进行农田改造平整作业 记者刘增璇 摄
南宁云—南宁晚报讯(记者刘增璇 实习生黄丽萍 通讯员侯呈志 张文凯)近日,在兴宁区五塘镇王竹村的不少田间地头,多台推土机在忙着平整土地。这些推土机正在进行平整农田作业,实施的是农田“小田并大田”的改造建设。
王竹村即将完成1100多亩农田的“小田并大田”改造工作,打造兴宁区“五塘大米”优质稻标准种植基地,通过建设大米全产业链,为春耕发挥出优质稻标准种植基地的重要作用。
平整土地赶进度 早日交付忙春耕
王竹村农田“小田并大田”改造工程于2023年8月开工,第一期工程337亩已经完工。
“我们农历正月初六就开始赶工了,现在主要是进行第三期改造建设,包括进行土地平整、压实和表土覆盖,以及水沟的浇筑施工。”看着眼前推土机来回工作,施工方中铁十二局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项目总承包工程部部长谭堤介绍说。
谭堤表示,去年工程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总共完成了700多亩,今年还有将近400亩要完成。目前,施工团队正争分夺秒抓进度,将在3月10日前完成施工,确保到时交付用于今年春耕。
“除了平整田地,集播种、育秧、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王竹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也将完成建设工作,为大米全产业链提供智能科技支撑……”2月27日,五塘镇王竹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粟汉升谈到王竹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助力乡村振兴一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走出去参观学习 为村民算好“长远账”
王竹村原来的田地大多是小块的,不适合机械化耕作。农田“小田并大田”完成后,包含机耕路还有水沟等基础设施都会做好,到时耕作将全部按机械化流程来操作,后期的施肥喷药等农业作业都会很方便。
为了顺利推进农田“小田并大田”改造工作,王竹村委带领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等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在全村推介宣传。
王竹村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由村党总支书记牵头,注重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宣传,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入户走访、微信群、小喇叭等“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群众算好“长远账”。
一开始,有一部分村民不是很了解,后来经过村委干部等工作人员做思想工作,现在大部分村民都愿意流转农田,出来支持农田“小田并大田”改造工作。
“现在我们队里的村民有七成以上家庭已经将土地流转出去给统一的公司运作耕种。像我这样年纪大的,孩子都出去外面务工,我也将土地流转出去了,不用自己耕作这么辛苦,还可以有租金。”今年已经69岁的王竹村水岸坡2队队长周志慈说。
释放土地活力 打造大米全产业链
粟汉升介绍,王竹村“小田变大田”后的农田,以打造五塘大米的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为主,流转出去的土地由企业来管理。把这片土地开发做示范点,要做到夏季、秋收的时候,稻花飘香。到冬季的时候,做成千亩的油菜田,以后打造为旅游景点,给旅游爱好者打卡。
记者采访当天,在一块先期已完成“小田并大田”改造的田地里,绿油油的小菜苗散发着生机,当地不少被企业返聘务工的村民正在平整的地里为承包的农业企业移栽菜苗,人们勤劳的身影和绿油油的小菜苗相映成趣。
“村民除了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外,企业进来以后,要在我们本地招村民务工,村民务工又得一笔经济收入。”粟汉升说。
近年来,兴宁区不断挖掘自身产业特色,结合各镇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做好“花”“米”“药”三篇文章,紧扣融合发展思路,凝心聚力形成“三塘花”“五塘米”“昆仑药”的“一镇一特”发展格局。
五塘镇王竹村坚持党建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为着力点,全力以赴将“农田”变为“良田”,为提升五塘大米农产品品牌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农田“小田并大田”的改造建设就是打造“五塘米”的生动实践。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