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塘区:谱写乡风文明乐章 铸造乡村振兴之魂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思宁 通讯员 黄以轮)近日,西乡塘区在金陵镇举行2024年“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展示了城区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案例,并对城区优秀的志愿服务团队授予队旗,标志着城区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将进一步深入村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近年来,西乡塘区聚焦挖掘村情村史、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文明实践、提升村容村貌、夯实文化建设,谱写乡风文明乐章,铸造乡村振兴之魂。

挖掘村情村史 赓续乡风文明根脉

村史是村落的人文根脉和精神源泉,城区深入挖掘各村历史文化、名人贤士、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乡风民俗中的精华,推动村史室建设,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严格保护传统建筑并加以修缮,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彰显本村文化特色,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让本村党员干部群众都来了解村情村史,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好传承乡村文明根脉。

金陵镇大石坡、小石坡是北宋名臣石鉴的故里,石鉴是邕州首位进士、壮族首位进士,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千年古村,保存有石鉴祠、石鉴墓、护天观、抗日伏击战遗迹、恐龙化石出土点等历史古迹,还有11条古巷、22个百年古池塘、57座传统古民居建筑,千年码头至今渡船,千年枞槺护佑子孙,百年古榕枝繁叶茂。村里邀请乡贤名士成立了“石鉴研究会”,筹资编写《宋代名臣石鉴》书籍,挖掘石鉴保家卫国、推动民族团结、壮汉融合的历史功绩,整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故事,捐款修建石鉴桥、石鉴墓、石鉴祠,筹备举办“石鉴文化节”,让石鉴的爱国精神和恭谦勤俭优良品质代代相传。通过加强对村历史文化挖掘,让村民为悠久的人文历史骄傲,因丰沛的精神源泉而充实。

如今“石鉴祭典习俗”暨“石鉴文化节”定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石坡评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大小石坡评为广西传统村落,大石坡所在的刚德村获得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石鉴民间故事列入西乡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千年文明根脉日益焕发新彩。

传承红色基因 纯正乡风文明血统

西乡塘区红色资源丰厚,城区着眼发挥红色资源“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作用,持续做好保护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为乡风文明稳舵定锚。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鲜花寄哀思,誓言告英魂。在双定镇兴平村周标岭长眠着一位解放前为清剿土匪及反动残余势力而牺牲的烈士叫周都和,双定人民修建周都和烈士纪念公园,矗立起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明时节和烈士纪念日,村民、学生、党员干部前往扫墓敬献花重温誓言,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金陵镇卫生院旁,长眠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七军北上途中壮烈牺牲的麦农本烈士,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金陵人民纷纷到麦农本烈士纪念碑前祭奠英烈,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筑牢信仰之基。

1940年“四月八农具节”,侵华日军在坛洛镇东佳村呑榄坡炸死400多名无辜百姓,死伤1200多人。坛洛人民建起“侵华日军轰炸吞榄罹难同胞纪念碑”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明时节,坛洛镇各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祭拜献花、唱团歌队歌,教育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在缅怀罹难同胞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城区还形式多样开展“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宣传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开展文明实践 强健乡风文明筋骨

城区加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扶助各村修建篮球场、文化戏台等硬件,发动各村利用春节、丰收节等节庆及农闲时节广泛开展“村晚”“村BA”“村超”及文体游园活动,凝聚民心、激昂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4年龙年春节,各村的“村晚”“村超”“村BA”等活动精彩不断,“球星”是本地的,“演员”是村里的,“歌星”是自家的,游园人人有份,富有浓厚“村味”的文娱活动极大满足村民群众精神需求,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精神风貌,用文体活动吹起文明新风,切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坛洛镇发动本地文艺队伍,将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内容编排成山歌三句半在晚会上传唱,唱身边事、演身边人、说家乡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讴歌新时代,歌唱新风尚。

金陵镇的唱“潘”以爱国爱党爱家乡为主题,将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融入其中。双定镇各村的拔河比赛、迎春晚会、篮球比赛和游园活动人气爆棚,热闹非凡的活动彰显了积极向上精神,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各镇村还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乡风进村屯”“移风易俗倡新风”等文明实践活动,调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村主干道及村内活动场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历史故事、格言警句、家规家训等上墙,打造文化长廊,让大人小孩耳濡目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提升村容村貌 涵养乡风文明肌理

城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提升,为广大群众营造卫生、整洁、宜居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使农村环境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坛洛镇下楞村是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村里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赛,那逆水行舟、群龙争先的场面吸引着十里八乡群众前来观看。晚上的“架福桥”祈福、“放龙灯”许愿也别具特色,极具吸引力。为了全面提升下楞村形象,村民们大力实施乡村环境卫生大整治,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及卫生死角,整治残垣断壁、危废建筑,充分利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闲置房屋扩大村庄公共空间,建设村史室。政府还帮助他们做好硬化村道街巷、绿化道旁河岸、美化墙面空地。如今的下楞村,楼房乌瓦白墙美观大方,庭院干净整洁赏心悦目,“江水碧绿,村貌美观”的美丽画卷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村民沉浸在文明乡风里。

城区深入实施林长制、田长制、河长制,还聘请了护林员、水库协管员,突出保护乡村山水田园、原生植被、古树古屋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肌理,保存风貌。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使村屯从“一时清脏”走向“长期清洁”,村民由“环境清脏”向“言行文明”并举。

夯实乡村文化 丰富乡风文明源头

乡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于乡村文化。而乡村文化更多是蕴含于村居建筑、乡村格局、风俗习惯、村规民约、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不仅与山水风情、特色院落、村落田园相得益彰,而且与乡村所具有的道德、习俗、礼仪、风尚紧密相连,凸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乡土情怀。为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城区努力传承文化基因,保留优秀文化形态,珍惜文化资源,守正文化根脉。

忠良村大力发掘土改文化知青文化,保护古建筑。建设土改历史展览馆、知青文化馆和农耕文化馆等主题馆,修缮古宅96栋,提升文化吸引力。注重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打造了文化广场、篮球场、文化戏台等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春节、“三月三”、端午节、丰收节等民俗节庆举办“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大鼓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村里的传统节庆双忠文化节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突出传统文化内涵和魅力,培育文明乡风。村里组建有自己特色的演出队伍,让村民从观众变成了表演者。

忠良村建有“美丽南方—大墨榜样”非遗基地,为了把非遗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村里与学校联手共建非遗传承课堂,学习古建筑技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作者:黄思宁 黄以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