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各类昆虫开始活跃,当中就有一种危害大却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小虫——蜱虫。近日,广西疾控中心发布一份春日提醒:户外活动时,大家一定要增强防护意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蜱虫给“盯上”。
媒体报道,浙江诸暨一70岁老人上山干农活,突觉耳朵有痛感,后发现耳朵背部长有一黑色的“小圆粒”。老人前往卫生院就诊,医生诊断其被蜱虫叮咬,并且蜱虫头部已经钻进皮肤。取出蜱虫消毒后,老人已无大碍,但还需观察。
什么是蜱虫?
蜱虫,也叫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一般生活在植被茂盛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尤其是草地、森林等野外环境。也多存在于城市的大型公园、植被茂盛等城市环境。每年4—10月是蜱虫叮咬高发时段。
被蜱虫叮咬有什么风险?
被蜱虫叮咬后,人往往不太容易察觉,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病媒生物,它可以通过吸血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
据统计,蜱虫传播的病原体种类仅比蚊虫略少,远远多于其他吸血节肢动物。因此,对蜱虫的防护不可掉以轻心。在我国,由蜱传播的大别班达病毒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已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等20个省份出现病例。
除此之外,蜱虫在吸血时,给人体注入的神经性毒素也可能引起蜱咬性瘫痪(蜱离开或被清除后,症状可缓解和消失)。
被蜱虫叮咬后有哪些症状?
1.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瘀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2.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3.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4.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何防护蜱虫?
穿着上:到草地、公园等地方游玩时穿紧口、浅色长袖衣裤;穿可遮盖整个足部的袜子、鞋子,不穿拖鞋或凉鞋。
涂抹上:在裸露皮肤及衣物上喷涂含有特殊成分的蚊虫驱避剂。
行为上:避免在树林、草地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尽量远离高大的植被。
一旦被蜱虫叮咬,也切莫慌张。不是所有蜱都带有病原体,被叮咬了也不是都将病原体传播给人。及时用小镊子紧贴皮肤,夹紧蜱头部先轻轻拉拽和左右晃动,使之能上下摇动,然后果断拔除,再及时清理伤口。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还是及时前往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检查和处理。(南宁云—南宁晚报 记者 蒋爱云/文 宋延康/图)
编辑:李慧婷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