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中文日,广西多个文化名片亮相!

5月7日,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由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国维也纳新闻署主办,以“开放共融的文化 如诗如画的山水——广西文明和发展的故事”为主题的2024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于5月6日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隆重开幕。主题突出、制作精美、特色鲜明、大气恢宏的广西主场开幕式,成为近年来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经典之作,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到处呈现来自中国广西的特色文化。

广西日报,赞18开幕式在开场舞蹈“广西科目三”的热烈氛围中启幕。各国人士纷纷观看广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西文化旅游资源、桂林世界旅游城市等发展成果和精美图片,参与现场书法、拓印、品茶等文化互动体验。花山岩画、桂林山水、少数民族服饰、六堡茶等极具广西特色的展陈内容受到各国嘉宾的高度关注。

开幕式上,广西文艺工作者向观众们呈现了极具中国特色、广西风情的文艺节目。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踏歌起舞,山歌文化传承千年。一曲歌舞《山歌敬亲人》用普通话和壮语、毛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演唱了最具广西代表性的山歌,展示了中文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民乐演奏《茉莉花》和人偶表演《楼台会》,向观众娓娓诉说中华文化的悠久与浪漫。舞蹈《歌飘山水间》、器乐演奏《芦笙欢歌》、民族服饰秀《同一片天空》等节目,则从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向各国嘉宾近距离展示广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向各国朋友发出到中国来、到广西来的邀约。

歌舞《山歌敬亲人》在活动现场演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活动现场观众正在观看人偶表演《楼台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舞蹈《歌飘山水间》精彩瞬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活动中

广西的特色文化

吸引了各国嘉宾的关注

其中

有哪些广西文化名片亮相?

这些亮丽的名片拥有什么独特魅力?

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桂林彩色拓印技艺

嘉宾在活动现场体验桂林彩色拓印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桂林彩色拓印技艺是在古老的传统拓印技术上发展而来的特殊技艺,从工具制作、选材用料、颜料调制、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形成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拓印的流程方法,自成体系。2018年,桂林彩色拓印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色泽明艳的桂林彩色拓印作品。桂林彩色拓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继胜供图

02 六堡茶

现场观众品尝六堡茶。素材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产于广西梧州六堡镇的六堡茶是著名的侨销茶,是中国黑茶类的佼佼者,上品六堡茶有“红、浓、陈、醇”四个特点:红,即汤色棕红;浓,即茶汤黏稠;陈,即香气陈纯;醇,即滋味甘醇爽滑。

泡好的六堡茶汤色棕红。何淞荧 摄

制作六堡茶需经过采青、摊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堆闷、三炒、三揉、烘干、挑拣、蒸压、陈化等十三道工序,陈化时间越长,汤色越红,色呈琥珀。2022年,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3 花山岩画

悬崖峭壁上的岩画透着神秘的赭红色,图像清晰可见。记者 梁凯昌 摄

位于边关名城宁明县的花山岩画,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赭红色岩画群,画面距离水面高约110米,描绘了广西先民生产、生活、祭祀等场景,体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杰作。

花山岩画细节。记者 黄君栋 摄

花山岩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直到今天,花山岩画是如何在百米崖壁绘制,神秘的符号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何历经两千多年不褪色,仍是未解之谜。左江花山岩画于201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04 桂林山水

桂林象鼻山。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山水是广西文化的天然名片,桂林山水是广西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800多年前南宋诗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叹,是对桂林山水的终极评价。

环城水系。中共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养的生态山水名城。2014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旅游四大目的地城市。

05 芦笙演奏

芦笙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十分具有特色的乐器之一,开幕式现场的一曲器乐演奏《芦笙欢歌》,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热闹的芦笙节现场。

器乐演奏《芦笙欢歌》。素材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不同型号的芦笙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现场热闹的芦笙“比响”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记者 胡兆双 制

演芦笙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芦笙节是苗族、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节日,人们通过举办坡会、赛芦笙、芦笙踩堂等活动庆祝丰收,歌颂美好生活。

芦笙踩堂。记者 李彬华 胡兆双 摄制

06 民族服饰

在5月6日的“快闪”演出中,来自广西歌舞剧院的青年演员们身着民族服装亮相,与当地游客合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广西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区,有着壮、汉、苗、瑶、侗等12个世居民族。在民族服饰秀《同一片星空》节目中,各民族少女身着各民族的节日盛装逐一走上舞台,这些服饰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身穿民族服饰的青年演员打卡维也纳街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07 绣球

绣球不仅是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也是送给贵客的吉祥物。民族服饰走秀结束后,表演的演员们将代表美好祝福的壮族绣球送给现场观众。

为现场观众送绣球。素材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抛绣球是壮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小小的一个绣球,在壮族人民的手中流传了两千余年。在广西武鸣,壮族人民常在“三月三”歌圩或传统佳节中开展抛绣球这项传统活动,主要通过转、甩、抛、接等动作,将绣球传递出去,以起到娱乐身心、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抛绣球逐渐演变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比赛主要分高杆和背篓两种形式。2021年,武鸣壮族抛绣球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月三”歌节上,壮家女正在抛绣球。图源:南国今报

08 广西木偶戏

《楼台会》表演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来自广西木偶剧院的演员带来了杖头木偶表演,演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桥段《楼台会》,为现场观众讲述中国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

剧团演员在练习操纵杖头木偶“刘三姐”。记者 陶洁 摄

广西木偶戏将木偶制作、操纵技艺与壮剧、彩调等剧种相结合,演绎广西传统民俗、传说,各地神话、革命经典、童话等。木偶形式上由提线木偶过渡为杖头木偶,在杖头木偶基础上研发了肢体躯干饱满、真实感强的软体木偶、铁枝木偶等。2014年,广西木偶戏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5月4日至9日,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将持续展播广西的文化旅游宣传中英文推介短片,向各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外交使节和维也纳联合国五千余名国际职员展示广西深厚的文化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里还有很多文化名片

等待各国朋友来发现

“浪漫广西”等你来解锁更多的惊喜!


来源丨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祝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