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正被各地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成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途径。毋庸置疑,各级通过一线宣传、一线调研、一线接访、一线办公“接地气”,与基层靠得更近、联得更紧,上下同欲干事创业的信心更强、劲头更足。
从实践来看,“接地气”重在接得住、难在接得实、贵在接得好,唯有“做地事”,“接地气”才名符其实、受之无愧,才“冒着热气”、聚拢人气。概而言之,“接地气”和“做地事”,既是彼此个体,又是一个整体,贯穿其中的则是做事的根本态度、成事的方式方法。
“沉心”,把住方向。从机关看待基层、由机关走进基层,无论何种情况、何种条件,其姿态均属于由上至下,其认识均属于上高下低,凡此种种,既是客观的现实存在,又旨在告诫我们,从上到下、由高到低的“对接”,并不仅仅是停留于“接地气”这个词,就能够“大功告成”的。其中,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细细品味“地气”、躬身践行“地事”,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动态把握基层一线的工作重点,时刻紧盯对接联系的主要方向,直接影响“接地气”的具体成效。
“静气”,找准方位。站位决定方位,方位决定成效。“如何接地气”“究竟接在哪儿”,是必须深思熟虑的环节,而“静气”又是其中颇为关键的因素。比如,静静地审视基层单位的发展基础,静静地思考政策落实的具体要求,静静地反观包联指导的思路举措等。在平静的状态中,有利于全面找准“接地气”的“点”,有利于精准把握“做地事”的“位”,进而从“点”“位”合一的现状摸清“接地气”的内在规律,切实在基层治理的难事、服务群众的实事、急难险重的要事中校准方位、明确定位。
“对接”,讲究方法。“接地气”,重在“接”字,如若做好该项工作,“船”和“桥”颇为重要。具体实践中,凡是群众认为“接地气”的人和事,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始终把基层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置于对接之处,聚焦重点领域、瞄准关键环节,无缝对接、持续用力。比如,放下架子,与基层群众一道集智攻坚问题;撸起袖子,与基层群众共同挥汗如雨实干;迈开步子,与基层群众携手朝着既定目标前行,等等,诸如此类,使做法更有力度、情感更有温度、对接更有精度。(钟超鹏)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