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南宁市举办
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南宁篇章
一片蓝天,天朗气清。2023年,南宁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9%,是有监测历史以来的最高值。
一条江河,奔流不息。多年来,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保持“Ⅱ类水入境、Ⅱ类水出境”。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一座园林,绿意盎然。位于邕宁区顶蛳山区域的南宁园博园,经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废弃矿坑蝶变成为美丽的生态景区。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在绿城南宁徐徐铺展。作为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着力巩固、提升、厚植生态优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推进美丽南宁建设,着力推动“中国绿城”品质升级,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曾获“联合国人居奖”,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最佳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等称号……让我们走进南宁,探寻这里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变。
搭建制度框架
齐抓共管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那考河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草木繁茂。
这里曾是一条黑臭水沟,经过整治建设,如今水光潋滟、鸥鹭翔集,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南宁市以那考河为模版,复制那考河治理模式,原有的38段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均常年保持100%,如今,那考河已摇身蝶变为城市“绿肺”。
那考河湿地公园里,上百亩美人蕉在夏日的微风中娇艳绽放。 记者 黄维业 摄
治气、治水、治土,从城市空间到发展高地,从街头巷尾到乡野田间,南宁市胸怀“国之大者”,真抓实干、担当作为,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扩大公众参与,齐抓共管巩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便是文章的“首篇”。
南宁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牢牢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体系日益严密。今年3月1日,《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法规以‘小切口’切入,为保护邕江母亲河,绘就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青山永驻的美丽南宁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宁市颁布实施了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大明山保护管理条例、公园条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法律“红线”守护生态“绿线”。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拿上捞竿、夹子、垃圾袋等装备,沿着河道巡河湖,这是南宁市各级河(湖)长的日常工作。“河水清了,环境好了,老百姓的生活就更美好。”河(湖)长感叹道。从建立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到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南宁市构建起多元参与、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让群众亲身参与进来。“举办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无废日等环保公益活动,让市民都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看到,美丽南宁‘人人共建共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南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光盘行动”、生活垃圾分类、植绿护绿、绿色交通、节水节电……2023年,南宁市104家单位创建节约型机关,1133所学校被评为“广西绿色学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成为新风尚。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湛蓝无垠的天空到水波粼粼的邕江,从曲径通幽的城市绿道到自然和谐的生态公园……美丽南宁,风景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统筹推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连续4年获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
南宁市以“小切口”切入立法保护邕江母亲河,努力绘就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青山永驻的美丽南宁。 记者 黄红锦 摄
从“盼蓝天”到“常蓝天”。强化联防联控、监督和考核,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持续强化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管控,全力精准应对污染天气。2020年以来,南宁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5%以上,连续6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前6位。
美丽河湖成为流动底色。坚持“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全面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水质“提质进位”行动。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累计建成27条(段、个)广西幸福河湖,那考河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守护市民“菜篮子”。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排查管控,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减量化、资源化。
“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已具备515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70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实现医疗废物日集中处置能力翻番,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将进一步建设“无废细胞”,融入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
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2023年,南宁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1.3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06%,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9.3%;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155个,基本完成51段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变化就在身边,从城市到乡村,南宁良好的生态环境奏响绿色交响曲。
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南宁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谋划南宁的“绿色成长坐标”,一方面,着力推进城市结构形态绿色化,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化,坚持为环境“留白”、为自然“种绿”;构建“两核一环”郊野游憩体系,连通城市空间与生态网络。
南湖公园荷塘里荷花含苞待放,静待游人。记者 黄红锦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两组对比变化中便可一窥究竟。
一边是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领域“有声有色”,引进链主企业数量持续上升,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智改数转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边是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传统高耗能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不断下降。
“升”与“降”所表现出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实步伐,也是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顽强奋斗。2023年,南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3%,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9%,新增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5种自治区级绿色设计产品,数量均居全区首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与“含金量”持续增加。
绿色低碳转型,既要做好碳排放减法,又要在服务优质项目上做加法。2023年,南宁市推进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加强企业环保审批业务办理指导等改革措施集成增效,更多产业和企业找到了做大做强的底气和空间,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愈发相得益彰。
做好“生态+”文章,南宁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在上林县、良庆区和邕宁区,当地守好生态家底,发展“美丽经济”,积极探索创建“生态+”复合产业模式,不仅提升了生态产品附加值,也让一个个生态产业链从绿水青山间“长出来”,好风光变成村民“金饭碗”。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个景区获评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34个行政村和3个乡镇分别获得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称号。宾阳农村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入选国家EOD试点项目名单,获得6.6亿元贷款。
勇担绿色使命明确底线红线
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为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南宁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漫步南宁园博园,山水与天空交相辉映,独特的矿坑奇景沿着顶蛳山排列开来,宛如镶嵌在山上的一串串绿宝石。
生态修复后,南宁园博园由废弃矿山蝶变为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文化康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记者 黄维业 摄
多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矿山。近年来,南宁通过“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将16个矿坑划分为6个矿区并加以独具特色的定制改造,打造了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文化康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2023年,南宁园博园矿坑生态修复项目作为南宁市首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南宁园博园矿坑生态修复是南宁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近年来,南宁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生物多样性全面增强,将一个个鲜活的生态治理事例串联成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
严守生态红线。南宁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018.51平方公里,构建了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推进绿城品质升级。南宁市扎实推进中央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排查等系列专项行动,为城市“留白”、为自然“添绿”。截至2023年,南宁市拥有2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7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2%,其中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23万公顷。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从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到守牢美丽南宁建设安全底线,南宁正不断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记者 杨盛 通讯员 刘茜)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南宁云账号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