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6月24日电 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味道?作为记者,我们习惯于用数据来衡量并诠释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但最近一次去中国云南省的旅行中,我发现在餐桌上也可以品尝到发展的味道。
雨后的乌蒙山腹地,空气格外清新。在距离宣威市区不远的一个生猪养殖场,一群乌金猪在空旷的田地里觅食,它们是制作宣威火腿的优质食材。一旁的窖藏库里,数万支上挂风干的火腿整齐排列。
6月2日,云南老浦家火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乌金猪在觅食。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养殖场所属的云南老浦家火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火腿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浦恩勇16岁就跟随父母学习宣威火腿制作技艺,如今是宣威火腿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适合的自然条件、特有的猪品种以及百年间不断改良的制作工艺,造就了独特的宣威火腿。”浦恩勇热情地带我们参观火腿加工生产车间。他说,部分火腿按部位、分等级定价,最高等级的生食火腿可以卖到3万元一支。
近年来,这家企业不断推进火腿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集乌金猪选育、养殖,以及火腿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浦恩勇说,公司已建成5条现代化生产线,带动600余人就业,2023年实现产值2.95亿元。
6月2日,新华社古巴籍记者塞尔希奥·戈麦斯在云南省宣威市手持火腿。新华社记者 李晔 摄
如今,火腿加工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家家户户、大小餐馆、商超店铺都可以见到火腿的影子。当地从事宣威火腿加工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1000余户,研发生产火腿生熟食、调味料、火腿饼等100多种产品。2023年,全市火腿产量6.95万吨,精深加工火腿4.2万吨,火腿产值110亿元。
带着对更多特色产业的期待,我们来到位于滇南的普洱市思茅区。
普洱茶在云南已有千年历史,制茶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思茅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致力于让古老的普洱茶在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生机。
5月29日,云南省普洱市银生茶庄园的工作人员在采茶。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彝族姑娘徐燕婷便是其中之一。她经营的火塘煮水茶叶有限公司以“烤茶”闻名,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我们到的时候,几位广东游客正围坐炉前细细品茶。
“‘火塘煮水’最早在中国唐朝的史书里就有记载。”身着民族服饰的徐燕婷告诉我,这是一种存在于云南大山里古老而传统的普洱茶饮用方式,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如今,徐燕婷主要从事普洱茶产品研发、非遗茶俗推广以及茶文化活动承办,结合当下流行的新式茶饮和消费偏好,对普洱茶进行创新和突破,希望可以让大众感知并热爱上古老而现代的普洱茶。
漫步于雨后的银生茶庄园茶园,满目苍翠,生机盎然,让人心旷神怡,不时有游客到此观光体验。在这里,我看到了茶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5月29日,新华社古巴籍记者塞尔希奥·戈麦斯(左)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体验制茶。新华社记者 李晔 摄
“我们希望为游客打造一片茶叶从茶山到茶杯的全流程体验。”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说。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茶园自然风光,体验茶叶采摘、初制、茶饼压制、冲泡品鉴等沉浸式制茶项目,还可以住在庄园客栈里,品尝特色的普洱茶宴。
2023年,云南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04.2亿元,同比增长9%。打造集茶产业、茶文化、康养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建成以茶为主题的完整产业体系,是当地发展特色产业行之有效的思路。
普洱的山上不止有茶香,还有咖啡的香气。云南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产区,这里出产的咖啡日益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在普洱,咖啡早已不再是舶来品。”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主理人杨鸿简边介绍,边为我冲了一杯咖啡。这杯咖啡使用的豆子就产自庄园旁的种植区,浓而不苦,带着果香,充满风味。
在云南省普洱市,一名农民在晾晒咖啡果(2022年1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随后,杨鸿简带我来到种满咖啡树的山上,展示标准化的种植,讲述他希望将普洱咖啡从初级农产品提升到精品咖啡豆的初心,言语间充满自信。
思茅区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少永介绍,该区种植咖啡22.76万亩,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采摘季,咖啡产量达1.68万吨,总产值23.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12.11亿元。
庄园宁静,咖啡飘香。每公斤价格不到1美元的咖啡鲜豆,经过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品牌塑造,价格翻了几番。咖啡已成为当地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咖啡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据统计,2023年全省咖啡种植面积约120万亩,咖啡生豆产量14.6万吨。在普洱、保山等地,一批精品咖啡庄园成为时尚旅游消费网红打卡点。
“云腿”“云茶”“云咖”……其实,云南的特色产业远不止于此。
5月31日,新华社古巴籍记者塞尔希奥·戈麦斯(左)在昆明斗南花市与花商交谈。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在云南省会昆明市,我们走访了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以及极具当地特色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鲜花和野生菌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不断完善种植、加工、物流和服务等产业链,形成了“云花”和“云菌”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初到云南时,我有许多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怎样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如何为农产品做加法,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离开这里时我已得到答案。我深信,云南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旅融合的经验,值得世界上其他农业国家借鉴。(作者为新华社古巴籍记者塞尔希奥·戈麦斯)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南宁云账号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