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郑磊 韦静雄)近年来,马山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搭建非遗展演平台、挖掘非遗时代内涵、推进非遗融合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文化繁花。
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激发文化活力。一是非遗进校,孕育文化新苗。设立非遗课程考核与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在22所学校开展马山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自然与文化遗产日”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培养2000多名中小学生鼓手和三声部民歌手。二是非遗进高校,拓展传承广度。建立高校与非遗传承人的长期合作机制,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先后邀请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等传承人到广西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传教,培养了 300多名大学生非遗传承人。三是非遗进社区,夯实群众基础。定期组织社区非遗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多年来开展培训辅导不少于 60 次,拥有150支业余文艺团队,遍及全县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社区),每年组织举办由非遗传承人讲授的业余文艺骨干培训2-3期,培训非遗爱好者3000多名,为非遗传承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搭建非遗展演平台,提升文化魅力。一是赛节平台,全民参与。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丰富赛节活动的资源和形式。举办各类赛节活动,如“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站)”“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马山歌台”等文化活动等,让群众亲身体验,每年吸引数万人参与。二是节庆平台,乡镇联动。建立乡镇间的非遗文化交流机制,促进经验分享与协同发展。各乡镇打造非遗为主的文化演出文艺队,每年举办文艺演出活动不少 20场。三是对外平台,展示风采。制定对外交流的长期规划和策略,提升展示效果和影响力。
挖掘非遗时代内涵,增强文化传播。一是提升价值,编写教材。建立教材更新和完善的长效机制,确保内容与时俱进。组织专家研究并编写多部非遗教材,如《马山民歌(第一集)》搜集整理4560首民歌。多年来,组织专家实地采风编写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教材》、《马山壮族会鼓教材》、《马山壮族打扁担教材》、《壮族传扬歌教材》等课堂教材,壮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二是丰富方式,线上推广。加强线上推广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推广效果。2020 年以来,每年春节举办“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以短视频、直播形式记录和展示各项非遗宣传展示和相关民俗活动,点击率累计超10万。三是开发功能,政策宣传。建立政策宣传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宣传内容和方式。组建150 支农村业余文艺队,以文艺形式宣传“以奖代补”“雨露计划”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将思想和政策送入千家万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