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区新竹街道:体验非遗美食制作 感受“舌尖上的美味”

壮族(红)甜糟肉源于清光绪年间,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传统美食。其风味独特,咸酸糟香浑然一体,是壮族人民最喜欢的美食之一,也是岭南文明的组成篇章。近日,南宁市青秀区新竹街道办事处联合纬武社区,在辖区内的广西十二世居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举办壮族(红)甜糟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培训活动,60多名社区居民在基地传承老师的带领下,现场体验壮族(红)甜糟肉的制作,感受“舌尖上的美味”。

甜糟肉制作简单糟香浓郁

当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农俊宁向大家介绍壮族(红)甜糟肉的制作工艺。他手持长勺,一边搅拌着锅中的食材,一边详细讲解制作步骤。甜酒、山楂果、山楂叶、香叶、桂皮、陈皮、八角以及姜蒜等多种配料与精选的肉类一同在锅中慢炖片刻,便散发出一阵阵令人陶醉的香气。

▲农俊宁现场向居民展示甜糟肉的制作过程。

居民们被这种独特的香气吸引,大家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这道美食的独特之处。在品鉴环节,记者品尝了一块甜糟肉,刚放入口中,咸酸糟香浑然一体,入口糟香浓郁,余味悠悠,山楂和腐乳的清香弥久不散,且糟肉没有腥膻味,味道十分独特。

在现场观看了甜糟肉制作过程的陈女士也品尝了一块。“师傅们精湛的手艺让我印象深刻,这道美食真是美味,独特的味道令人难忘。”她表示,甜糟肉制作过程不难,以后有机会自己要尝试在家里做。

流传于桂西北的壮族名菜

▲锅中慢炖片刻,甜糟肉就散发出一阵阵令人陶醉的香气。

农俊宁表示,甜糟肉因其健康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方式以及高营养价值,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甜糟肉是部分壮族人民年节必吃的一道美食,以前的人们只有年节才杀猪,这道佳肴亦是待客的最高礼仪。”农俊宁说,壮族甜糟肉始于清光绪年间,流传于桂西北民间,是一道壮族名菜。旧时过年过节杀猪后,人们通常把吃不完的猪肉部分腊制、部分糟制入坛,糟制入坛的即为甜糟肉。待家里来了贵客,主人就拿出一块加热蒸切,佐以糟酸用生菜叶包裹着吃。如今,已成为不少市民餐桌上的一道传统美食。

“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15天内不能开坛使之漏气。最初的糟香之气泄漏,整坛肉香就会减少七八分。保存得当能像侗族酸鱼一样,久放不坏。”农俊宁说道,现场食用的酒糟肉是提前差不多一个月腌制而成的,配菜的糟酸也是提前一日腌制的。

活动结束后,不少市民还将现场备好的酒糟料和洗净切好的时蔬拌匀装坛带回家。农俊宁解释称,这些酒糟料和时蔬放冰箱腌制一日左右即可食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