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南宁不时会降下大雨。在邕江大桥亲水码头附近岸边,一个穿着红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这就是邕江边的“最美志愿者”郭慧仁。
71岁的郭慧仁沿江巡查,一路叮嘱那些趁雨停歇下水游泳的市民,要“看好孩子,带上救生圈,生命第一”。40年来,这些话他重复了无数次,早已刻进他的骨髓。
近日,这位南宁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水上分队队长,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公益救援坚守,获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成为广西志愿服务领域的一面旗帜。
纵身一跃,与邕江结下“生死之约”
8月6日17时许,连绵的雨势渐歇,天边透出些许微光。邕江岸边,携家带口前来休闲的市民渐渐多了。郭慧仁和队员们穿梭在人群中,提醒市民看好孩子、下水游泳时配好救生装备,并发放防溺水宣传资料。
时光倒回1985年那个暑气灼人的午后,热爱游泳的郭慧仁在邕江桥下经历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幕。当时,他正准备下水游泳,忽然听见江面传来急促的呼救声。一名女孩在水中挣扎,双手胡乱拍打,身体不断下沉。“来不及多想,我立马跳了下去。”郭慧仁奋力游向女孩,从背后托住她的身体,逆着水流一步步将她拖上岸。当获救女孩瘫坐在岸边时,郭慧仁才发现自己的脚踝被水下的礁石划开了一道伤口。
郭慧仁第一次意识到,邕江的温柔里藏着致命的危险。此后,他便自发在江边“巡逻”:看到独自下水的孩童,他会厉声劝阻;遇到体力不支的泳者,他会主动护航;发现有人在危险水域逗留,他会反复提醒。有人觉得他“多管闲事”,有人嘲笑他“自讨苦吃”,但郭慧仁从不辩解,因为他深知“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这是他的信念和动力。
从“孤勇者”到“团队战”,筑起专业防护墙
2010年7月13日,一则消息刺痛了南宁人的神经:5名孩子在邕江游泳时不幸溺亡。当晚,郭慧仁辗转难眠,他和几位常在一起游泳的老友连夜碰头商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们得建一支队伍!”3天后,南宁市邕江水上义务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郭慧仁是队长。2012年,队伍加入南宁市红十字会,升级为专业的应急救护力量,救援设备也从最初的“一根竹竿、一个救生圈”,逐步提升为桨板、跟屁虫游泳包、漂流袋等专业装备。
如今,这支队伍有队员213名,其中29人获中国红十字总会认可,33人是注册救援人员。
每年5月至10月溺水高发期,每天18时30分到20时30分,两三条桨板会准时出现在邕江大桥南至北大桥南的水域,队员们就像“江面上的哨兵”,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异常动静。“看到有人出现体力不支、抽筋、头部仰倒等异常情况,我们立刻心生警觉,及时上前询问并提供帮助。”郭慧仁总结出一套“识人诀”,队员们练就了“一眼辨危”的本领,遇到紧急情况,最快1分钟就能抵达现场实施救援。
今年6月22日,队员蒋湘生在桥底巡逻时救起一名孩子;7月底,队员郭寿惠在亲水码头巡逻时,又救起一名被湍急江水卷入航道浮漂区的10岁男孩……这样的“生死时速”,在郭慧仁的队伍里已是常态。南宁市邕江水上义务志愿服务队成立15年来,累计救助400余名遇险群众,其中郭慧仁个人救起的溺水者就有40多人。
“救援+科普”,让安全意识扎根人心
“比起救人,更重要的是让人懂得不落水。”郭慧仁深知,事后救援不如事前预防。在他的推动下,队伍形成了“救援+科普”的双轨模式:每周周末,队员们带着模拟人来到江边,手把手教市民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走进校园,用“一个案例一堂课”让孩子们记住“远离野泳”;深入社区、企业,将应急救护技能变成百姓的“防身术”。
郭慧仁的坚守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准大学生梁进宁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即将踏入浙江大学的男孩,暑假里跟着郭慧仁巡江,且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准备装备。说起缘由,他表示,“郭队长说,早一分钟准备,就多一分安全。这种责任感,值得我学一辈子。”
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21年获评“十大最美救护员”,如今再获评“最美志愿者”……郭慧仁说,荣誉是给队伍的,不是给他个人的。“我会继续坚持开展防溺水宣传工作,带领队伍竭尽所能做好工作,提高群众防溺水安全意识,减少悲剧发生。”
在郭慧仁的带动下,这张“生命防护网”正越织越密,而邕江边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