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的2025年,AI已不再是科幻概念或实验室产物,而是深度融入职场生态的“数字同事”。从“工具”走向“伙伴”,从“辅助”走向“协作”,AI角色进化下2025年的职场迎来了哪些变化?职场人与AI的协作程度如何?组织发展有哪些革新?近日,智联招聘发布《职场“人机共生”演进情况调研报告》,揭开职场演变的真实面纱。
一、应用场景:AI深度渗透职场核心环节,职场边界持续拓展
近8成职场人每周都会使用AI工具,人机共生的职场环境正在形成
AI工具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职场人传统的工作方式,促使“人机协作”这一融合创新的工作模式逐渐从概念设想演变为普遍实践,不断向“人机共生”演进。调研显示,高达78.2%的职场人每周都会借助AI开展工作,这一比例较二季度的调研结果大幅提升,印证了AI已快速成为职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27.8%每周使用1-2次,占比最高。18.9%每周使用3-5次,每天高频使用3次以上或1-3次的职场人分别占比18.3%和13.2%,他们已将AI深度融入日常工作中,人机共生的职场环境正在形成。
47.4%的职场人最常使用通用对话型AI,占比最高
分析职场人最常使用的AI工具类型可以发现,通用型AI工具占据主流地位,占比达47.4%。这类工具因其灵活的功能性,深受职场人青睐。与此同时,垂直领域的AI应用正加速渗透,如钉钉、飞书这类职场专用AI助手占比28.1%,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等智能语音助手占比达27.5%,还有图像/视频/音频生成工具占比24%,通用型AI与垂直领域AI的协同发力,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的广度与深度。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51%的职场人将AI工具用于文档撰写/编辑/校对,占比最高;专业知识查询/学习/技能提升以45.6%的占比紧随其后,说明AI正在成为职场人提升专业素养的得力助手,通过AI实时检索行业前沿动态、拆解专业难点,构建“即时化、无边界”的学习模式。此外,数据分析/图表生成/信息整理、会议纪要/语音转文字、创意构思/方案也分别以35.7%、25.6%和24.1%的占比成为AI工具的重要应用场景,展现出更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种“通用+垂直”双轮驱动模式,有效覆盖了从基础办公到高价值创造的全链条需求,推动职场AI向精细化、专业化迈进。
7成职场人在AI辅助下提升了工作效率,人机协作能力提升
随着AI深度参与职场核心环节,职场人的工作效率与精准度得到提升。数据显示,71.7%的职场人认可AI工具带来的工作效能的提升。从低附加值劳动替代来看,AI通过自动化处理文档校对、数据录入、基础报表生成等重复性工作,将职场人从“机械劳动”中解放;从信息处理链路缩短来看,AI的实时检索、多源信息整合能力,解决了传统工作中“信息分散、筛选低效”的痛点。
AI工具对职场人带来的第二大影响是令其学会了“与AI协作”(如优化指令、调整输出等),占比33.6%。这标志着“人机协作”从“被动接受AI输出”转向“主动主导协作节奏”的高阶“人机共创”阶段。一方面,人类在与AI的交互中,逐步培养“数据化思维”;另一方面,AI通过人类对指令的优化、对输出结果的修正,不断学习“情境判断能力”,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64.9%的职场人依靠AI完成需要同事协助的工作任务
在人机共创模式下,职场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64.9%的职场人表示能够在AI辅助下完成原本需要真人同事协助的工作。这种“人机单元”(1位人类+AI助手)作为独立细胞的新型工作载体,不仅改变了个体工作方式,也重塑了团队协作的底层逻辑。随着AI工具在任务分配、进度管理和跨部门沟通中的深度嵌入,有助于推动传统层级式管理向扁平化、智能化协作转型。在传统架构中,任务需通过“基层执行-中层协调-高层决策”的层级传递,信息损耗率高、响应速度慢;而当每个“人机单元”具备独立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时,团队协作可直接通过“单元间的横向协同”来实现,团队响应速度大大提升。
二、价值跃升:人机交互深化,职场关系重构
56.1%的职场人愿意为AI服务付费,23.4%已实现付费转化
数据显示,56.1%的职场人愿意为AI服务付费,揭示出AI产品的市场潜力。其中23.4%的职场人已完成AI工具付费行为,其中16.5%曾为单个AI工具/服务付费,如购买单月会员;6.9%的职场人更是曾为多个AI工具/服务付费,表明他们对AI工具的认可度正在从认知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AI工具的价值得到了实质性认可。
24.1%的高管为高阶AI服务支付单月费用的意愿超200元
问及职场人愿意为单个AI工具支付的单月费用时,75.2%的职场人选择在50元以下。当AI付费成为常态,职场人的“AI使用成本”将逐步转化为“职业竞争力投资”,不同层级的职场人对AI服务的支付意愿也呈现明显差异。24.1%的高管表示愿意为单个AI工具支付200元以上的单月费用,远超4.3%的总体水平,高管希望通过AI获取能支撑关键决策的专业价值,而这种价值需要解锁更高阶的AI使用权,因此愿意为更高阶的服务支付溢价。
进一步拆解职场人的付费偏好,80.8%的职场人选择了更精准、更高质量的内容输出;65.7%关注更专业的领域知识和能力,这表明职场人更看重AI工具在内容质量和专业深度上的效果加成。“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定制化的功能或服务”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显示出职场人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也更注重个性化体验。职场人对AI服务的付费意愿也体现了其对AI功能提升的期待与需求,勾勒出AI服务未来的优化方向。
AI角色多元进化,47.8%的职场人将其看作协作伙伴
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职场中的角色也逐渐从单一的工具演变为多维的助手,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认可其作为“智能伙伴”的地位。调研结果显示,68.3%的职场人将AI视为效率工具,47.8%认为它是协作伙伴,25.4%将其视为决策辅助者。尤其对于步入职场不久的00后来说,在“决策经验不足但需快速成长”的挑战下,37%的人将AI作为决策辅助者,显示出年轻一代对AI在职业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更认可与更信赖。随着年轻群体在职场中话语权的提升,数据技术在决策支持层面的价值将愈发凸显。
职场人与AI的情感链接增强,4成以上与AI进行情感沟通
当AI既能解决“事”的效率问题,又能回应“人”的情感需求,“1+1>N”的指数级未来才能真正开启。调研显示,在工作内容之外,4成以上职场人表示会向AI工具倾诉工作烦恼、吐槽工作内容,AI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拟人化”情感寄托,职场人可以毫无负担地宣泄压力,甚至能获得AI的共情与安慰。这种现象在市场/公关/广告岗位职场人中尤为明显,58.3%会与AI进行情感互动。职场人在高压工作环境中对情绪出口的渴求,也推进了“人机共生”的发展步伐。
三、信任构建:“人机互信”尚处于谨慎阶段,关键决策中人占主导
人机意见分歧时,63.3%的职场人选择综合比较后自主判断
当AI给的意见与人类同事的不一致时,63.3%的职场人选择综合比较后自主判断,既不盲目依赖AI,也不轻易否定其建议。这一核心行为背后,是职场人在AI时代对“决策主导权”的坚守,也是“多元参考、理性整合”决策模式的形成。另有12.1%的职场人表示优先采纳同事意见,7.7%会请示上级领导决定,可见“人类同事”的意见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还有8.4%的职场人表示会将AI的建议作为主要参考,7%重新向AI提问验证答案。
38.1%的职场人表示人机配合默契,45.9%视“反复调整指令”为首要障碍
调研数据显示,38.1%的职场人表示与AI的协作配合度为较高或很高;与之相对,11.3%反馈“偶尔卡壳”,11.5%直言“毫无默契”。数据表明,AI虽已广泛渗透工作场景,但其与真实职场需求的适配度仍有提升空间。
深入分析协作障碍,“需要反复调整指令”成为最突出痛点,占比高达45.9%;紧随其后的是“输出结果需大量人工修改”(33.1%),暴露出AI在理解意图与交付质量上存在提升空间。此外,缺乏系统培训、担心数据泄露、难以构建垂直领域知识库等问题也加剧了协作障碍。
从发展视角看,这些问题实则是“人机共创”进程中的阶段性阵痛。要跨越当前“中等磨合”状态,迈向“深度默契”,需双端发力:对AI而言,关键在于从“能用”向“好用”进化;对职场人而言,则需完成从“尝试用”到“高效用”的能力跃迁。唯有如此,人机协作才能真正从“工具辅助”彻底升维至“智能共生”。
38.2%的职场人经常验证AI的“工作表现”,“人机互信”仍处于磨合期
对于AI的工作表现,38.2%的职场人表示会经常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33.7%表示偶尔存疑,但整体信任度较高;对AI信任度很高的职场人仅占13.3%。人类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摸清AI的能力边界——哪些情况下AI可靠、哪些环节AI易出错、如何通过调整指令与结果验证降低风险;另一方面,AI需要通过人类的反馈不断提高“信任指数”——通过迭代算法优化输出等方式,提升准确率。只有当人类对AI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AI能更精准理解人类需求时,才能进一步实现“人机互信”。
“定期复盘、总结经验”是职场人提升信任的主要方式
当“人机互信”处于磨合期,职场人并非被动等待技术升级,而是通过“主动干预、动态调整”的策略,构建AI信任体系。31.7%的职场人选择“定期复盘,总结经验优化使用方式”,通过经验积累逐步建立信任;28.1%选择“建立个人数据/资料库”,以便AI更好地理解需求,核心是通过数据投喂,让AI从成为“懂自己、懂岗位”的专属个性化助手;选择“主动学习AI的工作原理与能力边界”“对AI的有用建议给予正向反馈”的人数比例一致,均为26.3%。前者是从技术认知层面构建信任基底,后者则是通过正向激励的互动层面强化人机协同默契。
四、未来范式:多方协同实现“人机共创”价值图谱
近5成职场人被要求掌握AI,25.3%被明确能力标准
如今,AI技能已从“加分项”逐步转向“基础竞争力”。近五成职场人过去一年在工作或求职过程中被要求具备或提升AI使用能力,其中,25.3%被明确了具体的AI能力要求,22.8%陷入“有要求但无方向”的模糊状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企业的AI人才需求还处于探索期:虽意识到AI技能的必要性,但员工所要具备的“AI能力模型”尚未清晰,这种状况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人机协同的落地实践,也对组织管理者的战略视野、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战。
AI的“信息差”问题被职场人点名,AI能力多点突破需求迫切
尽管AI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46%的职场人指出:AI存在信息差,获取的资讯有延迟或不准确,居各项之首;其次,43.3%的职场人表示AI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有限,难以给出有效解决方案,暴露了AI在多层级逻辑推理、跨领域知识整合及情境化判断方面的不足;34.7%则表示AI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但实为虚构的内容,人工辨别困难。此外,“隐私保护隐患”(21.8%)与“隐性歧视”(15.5%)虽占比相对较低,但同样是制约AI深度应用的关键短板。由此可见,AI亟需在信息更新机制、推理能力、可靠性与安全防护等维度实现多点突破,才能真正成长为更加值得信赖的职场伙伴。
企业支持员工学习AI的力度加强,55%的职场人呼吁建立AI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职场中落地的关键主体,企业在构建AI学习与应用支持体系方面正不断加码。对比2024年的调研数据,企业在AI资源供给与激励机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表示“提供了很多,且帮助很大”的职场人比例由10.4%提升至18.1%,而“提供的不多,但都很有用”的比例也从12.8%上升至18.3%。与此同时,“提供的不多,也用不上”以及“不提供资源支持”的比例则出现下降,反映出企业在AI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增强,且逐步取得实际效果。
在具体支持诉求上,55%的职场人明确提出企业应该建立AI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定期校准、人工复核、质量监控等),这一需求排在各项支持措施之首;紧随其后的是对数据安全与合规保障的期待,53.4%的职场人希望企业通过部署加密系统、采购专业版工具等方式,提升数据使用与处理的安全性与合规性;42.8%的职场人还呼吁企业开展系统化的人机协作能力培训;此外,近4成的职场人还提出,企业应加快制定AI使用规范与伦理审查机制,并建立相应的AI风险应急响应体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误判或伦理争议。
企业加速构建“人机共生”生态,专业培训赋能是主要手段
在人机共生的新纪元下,企业被动响应转为主动布局。在推进“人机协作方面”,27.6%的企业组织了专业培训赋能,占比最高;27.2%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如明确AI使用规范、建立AI辅助成果的评估标准等,推动人机协作流程制度化;24.6%升级设施配备,部署支持AI运行的算力系统、网络等;另有18.6%的企业采购与推荐优质AI工具。值得关注的是,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方面做出举措的企业仅占15.5%、13.3%,这说明企业在“人机共生”生态的构建过程中,率先进行的是技能学习等“实用层”的建设,忽视了文化等内在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企业开展AI相关培训的比例达31.7%,显示出其在技术敏感度、人才储备与数字化投入方面的领先优势。相比之下,二三线城市在AI战略规划、资源投入与组织能力建设方面稍显滞后。这一差距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均衡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职场的工作边界,重塑任务分配与协作模式。职场人对AI的信任度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人机共创模式的快速演进,促使组织结构更加灵活。展望未来,要实现AI与职场生态的深度融合,企业需重新审视AI投入策略,强化人机共创的适配性与包容性,构建更加开放、灵活且可持续的新型工作范式。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