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音乐博主“麦田农夫”发布自制视频表示,五月天乐队涉嫌在演唱会中假唱,一石激起千层浪。12月4日,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公开表示,高度重视此次涉嫌“假唱”舆情,已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主办方配合调查,待有关情况依法核实后,将及时回应网友关切。当日傍晚,五月天经纪公司再次发文表示,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据中国新闻周刊)
五月天到底有没有假唱?从11月底至今,这个问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之所以越演越烈,一则“五月天”作为知名流行摇滚乐团,本身就自带巨大流量;二则“假唱”一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公众视野,反复消耗着人们对于演唱会行业的信任感。为何“假唱风波”接二连三?问题到底又出在哪?
毋庸置疑,在演唱会、音乐节等营业性演出活动中,假唱是明令禁止的违规行为。《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26条中明确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前款所称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换而言之,如果表演者把演唱会当成一种有价商品进行销售,那么在展演过程中必须遵守平等互利、公平交易的原则,真心诚意地进行有价值的表演,这不仅是执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
这起争议发酵,表面上看只是涉及演唱会的问题,但背后考验着整个演唱会行业的成熟度。理论上,任何一场营业性演出,演出举办单位都应当派人进行全程监督,属地文化执法部门也会派人到现场进行全程录像。如果每个环节都能按规矩行事,那么假唱何来生存土壤。随着各方力量的相继介入,相信很快会得出一个答案。
当然,发展离不开质疑,进步离不开批判。这次“假唱风波”迎来了“大众评审”,该反思的不单单是“五月天”本身,更是演唱会行业对待公众的姿态。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市场信任不单单体现在公众对明星的信赖,更建立在他们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期许和认可。无论是谁,都应该爱惜羽毛,合理平衡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乃至公众送去一片天朗气清的空间才是。(宁实平)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