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成绩单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9.27亿元,增长1.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7.72亿元,增长4.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41元,名义增长2.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2元,名义增长6.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4.9%。
2022年兴宁答卷
一、紧盯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强化“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重点项目推进与建设,形成涵盖242个项目,总投资约1100亿元的项目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9亿元,同比增长2.4%,投资完成额超预期增长。
培育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有力推动城区工业集聚发展,为城区经济注入新动能。
紧盯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2022年累计完成辖区土地征收面积6443.63亩,如期完成20447.848亩自治区本级国有土地收储目标任务,完成重点地块征拆清表及出让前期工作。
二、紧抓提振信心,激发商贸消费潜力
探索“文旅+商贸”模式,开展国潮造物消费节、“三街齐游·不夜兴宁”系列活动,提振旅游市场,刺激文旅产业消费活力,“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参与广西“乐享三月三 精彩无限”消费节活动,发放“兴宁钜惠”消费券170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91亿元,有力释放城区消费潜力。
三、紧推政策落地,助推企业提质增速
积极培育城区优势工业产业发展集群,组织企业完成自治区“千企技改”项目3个,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8项,获得自治区级创新平台4家、南宁市级创新平台1家。
组织企业申报各类惠企政策,兑现各级惠企扶持资金1261万元;驻邕金融机构给予城区企业“桂惠贷”放款2000笔,总金额48亿元。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年内辖区企事业单位共173人获批南宁市C—E类高层次人才。
四、紧扣现代农业,加快推动城区乡村振兴发展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15万亩,粮食总产量5.09万吨。
促进城区种业提质增效,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新建、改建种子冷库均已投入使用,实现种子冷藏能力9500吨,极大提升种业产能。
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330个,全年城区脱贫人口年人均实现纯收入15591元。
五、紧扣改革服务,增强社会发展动能
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兴工集团成为广西第二家实现主体AA评级的城区级平台公司。
改革攻坚持续深化,创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矛盾纠纷调处试点机制,有效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产业招商精准服务,成功实现东方雨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卓能新型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京东南宁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二期)等多个项目年内签约、供地、开工。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成立兴宁区服务企业“直通车”专班,提供“特办、急办、快办”服务,优质高效地解决企业办理诉求。
六、紧抓城镇建设,持续增强治理效能
城市更新稳步推进,“老南宁·三街两巷”当阳街民生路片区、高峰路解放路新华街围合片区全部完成征拆工作,正在开展土地出让前期工作。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0年34个小区基本完成竣工验收,2021年60个小区基本完成建设,2022年37个小区全部实现开工。完成132条背街小巷改造,城市治理卓有成效。
持续打击“两违”行为,全年共组织拆除违法建筑215处,整治违法用地38.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31.8万平方米。
七、紧贴惠民事项,不断优化民生保障
教育配套设施逐步完善,3所小学、4所公办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强化保就业举措稳岗就业,截至2022年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44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的129.85%。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7282人,参保扩面完成率居全市各城区之首。
八、紧守安全底线,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全力推进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虹桥小学和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获评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三塘镇那井坡被命名为第三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持续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城区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了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下降;城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成绩连续3年荣获全市第一名。
2022年,国家禁毒委决定取消兴宁区毒品问题严重地区预警通告。
民生街道望仙坡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自治区、南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新时代兴宁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其中一产增长4.5%,二产增长7.3%,三产增长4.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南宁市下达目标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3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服务业发展,着力激发新动能
着重做好“智”、“古”、“外”三篇文章。突出“智”,以提升商圈智慧水平为抓手,引导企业创新供给,提供品质化、智能化商品和服务。紧扣“古”,挖掘整合兴宁区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消费市场资源,加快城区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外”,紧跟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步伐,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消费场景,以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打造面向东盟的商贸服务业。
——凝聚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依托电竞(广西)产业园,招引数字文化产业、电竞产业、游戏产业的头部企业进驻。谋划打造工程研究和技术服务产业园,发展智慧集约型物流,推动大健康运动产业集聚发展,开展“活力兴宁”系列促消费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全社会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
——深度推进商文旅融合发展。
通过打造兴宁“千年古城·百年商埠”兴宁区文旅品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研究策划符合分众化特点和时令要求的消费活动,持续打造“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夜间经济“网红地标”,引燃文创消费点,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推动商文旅充分融合发展。
——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扩大影响。
打造东盟元素消费场景,建设朝阳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畅通朝阳商圈—东盟国家交通物流网络,扩大服务消费市场,助力南宁市打造辐射全国、面向东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
二、树立“工业振兴”理念,打造高质量新方向
着重做好“车”、“材”、“电”三篇文章。打造“车”,紧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展“材”,依托已落地及在谈新材料产业项目,促进以商招商,实现延链补链项目落地建设。引入“电”,围绕全市六大主导产业,结合城区实际在昆仑新城谋划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等都市工业。
——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服务重点工业项目形成产值新增量,加大已落地的昆仑坛勒风电、天鹰无人机等项目协调服务力度,促进尽快开工建设形成实物投资,培育新增长点;培育新增规上企业,引导食福塑料、宏昭廷玻璃等企业实现新建上规,着力筑牢产业基础。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车”、“材”、“电”等产业为重点,落实好产业链招商,打赢现代化产业链攻坚战,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领兴宁区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综合提升。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稀士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格把关项目准入,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保障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发展好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迈入高质量
着重做好“花”、“米”、“药”三篇文章。养好“花”:以“十里花卉长廊,为核心打造集生产、交易、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苗木产业中心。种好“米”:推进“五塘大米”、“五塘苦瓜”特色农作物现代种业示范区建设。栽好“药”:以拓展中药材产业链条为目标,打造本地中药材品牌。
——深化特色产业优势。
把“花”、“米”、“药”三条产业链贯穿城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有效激发特色现代农业活力,形成“一镇一特”发展格局,深化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优势。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加强农村供水保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生态+”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康养产业升级,推广最美乡村、文明乡村、清廉乡村等创建经验,打造更多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村。
四、持续稳投资增后劲,打造发展新引擎
——聚力打好项目建设“主动仗”。
加强前瞻布局,谋划“一城一园”(即昆仑新城、昆仑产业园)建设,奋力打造城区现代服务业、工业发展新载体。拓宽融资方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以“投资人+EPC”模式实施片区开发,争取年内“一城一园”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
——全力下好项目谋划“先手棋”。
紧抓政策导向,提升项目策划质效,做好“专家包装项目”、“专家引进项目”文章。
——着力跑出项目招商“加速度”。
产业布局项目,项目塑造产业,始终将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坚持“项目为王”,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用好用活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力推动项目洽谈、落地、建设提速提效。
五、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助推城镇化功能新发展
——坚定不移夯实基础支撑。
牢固树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意识,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落实产业领域急需紧缺青年人才生活补助,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确保人才引得进、配置好、留得住。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加大征拆力度,精心筹划城中村改造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市总工会宿舍区及民族商场片区规划问题,积极争取自治区、南宁市重点项目支持,重点推进北仑路(昆仑大道—那况路)、金桥大道三期等项目建设,不断织牢织密城市路网,助力城市一体化提速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控工作,强化数字城管运用,抓好物业管理和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加大老旧及无物业小区日常巡查、环境整治、纠纷协调和矛盾化解的力度。
六、深化改革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改革。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政策保障,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资金投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开展“帮你办”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直通车”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打响“直通车”服企品牌。
七、统筹发展安全关系,构建平安稳定新格局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
严格执行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新要求,积极主动为群众日常生活创造便利,加大向基层配置医疗资源的力度,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分级分类救治,加强对重点人员健康监测,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
——稳步提升平安兴宁建设水平。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九进”工作,建立健全依法治区工作体系,持续推进重点房地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和扩大覆盖面,打造具有兴宁特色的法律援助品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守牢安全底线。
持续深化“1+2+9”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三个年”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智慧应急”建设工作,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体系,开展“六强”活动,加强经营性自建房隐患及房屋结构安全专项治理。
八、持续为民惠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发挥扶贫项目和扶贫产业效益,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解决好弱劳力就业问题。深入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推行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创新工作和城市低保分档发放工作,落实特殊困难人群财政补助,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
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开展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城区公办综合养老服务园区项目筹建,实现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
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建设“未来学校”,加强人才引进工作,落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机制,完成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复核。
——夯实卫生健康保障基础。
持续推进医联体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一老一幼”服务管理,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计划,贯彻落实新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持续办好为民办实事工程。
2023年,城区组织实施低保、教育、健康、强基、交通、安全、平安共6个领域13项民生实事,通过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调度,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惠。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