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宾阳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奏响粮食“丰收曲”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唐艺文 通讯员 曾德好)近年来,宾阳县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粮食种植机械化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补齐短板,提高全县粮食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翅膀”,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走得更深走得更实。

宾阳县稻谷丰收。

近段时间,宾阳县各镇种植的晚稻陆续进入收割收尾阶段,种粮大户抢抓天气晴好天气,忙着收割稻谷。记者在宾阳县新圩镇黄凤村委东头村水稻种植区看到,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里,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三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运输等工序一气呵成,“隆隆”的机器轰鸣演绎着丰收的旋律。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运输等一气呵成。

田边农民手捧着金灿灿的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种有28亩(晚稻),今年收成挺好的,每亩超过900斤,种有杂优、红谷(香米)两个品种,现在米厂收的干稻谷(香米)每百斤170元。”新圩镇黄凤村委东头村村民黄泰志说道。

田边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科技赋能之下,田间作业更加轻松、智能。近年来,宾阳县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大力普及现代农业机械化运用,水稻耕种综合收机械化率达90.5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52%;连续多年承办南宁市“看禾选种助农增收”科技服务活动现场会,在广西率先建成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有力推进了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发展;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与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立宾阳工作站,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用、推一体化的“科技功”,已成为推动宾阳县粮食生产的强大引擎。

宾阳县智能一体化育秧。

今年,宾阳县大力实施富硒香米种植,先后打造了6万亩“富硒优质稻种植示范区”和3.5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全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下,水稻喜获丰收。宾阳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新介绍道:“今年宾阳县实施了超级稻示范区,应用水系平衡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每个区产量达到达到500公斤以上,超高产示范区达到每亩600公斤以上。”

宾阳县古辣镇鸿发米业大米加工车间车间。

此外,宾阳县在科技、产业、金融等多方面发挥政策合力,实现项目、平台、资金的全链条、全要素支持,着力提高全县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同时还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辣香米”品牌效应,探索“香米+”系列新模式,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造带农减贫、乡村振兴新标杆的“宾阳样板”,特别是集聚发展稻米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米八宝”项目,打造形成了“育秧-播种-收割-加工”全产业链香米产业,实现集传统销售、电子商务、产研结合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园区,仅2022年就辐射带动2860户种植户增收,户均收入达4860元,实现乡村振兴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机融合。

古辣香米。

“今年我们全县种植晚稻超过43万亩,大获丰收。”据宾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助理方永颖介绍,下一步,宾阳县将持续保持古辣香米的特色和优势,扩大古辣香米的品牌影响力,真正让古辣香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作者:唐艺文 曾德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