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那楼镇:“特色产业+光伏”走出村强民富路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罗宁 通讯员 徐肖玲)走进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告祥桑蚕产业园,一排排大棚甚为壮观,成片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组成一个巨大的蓝色“保护伞”,“伞下”是一排排现代化温控大棚。

在产业园内的中科臻宝智慧珍稀菌集成箱项目基地里,技术员正在给鹿角灵芝浇水,一株株如同长着鹿角一样身躯、外茎深红褐色的鹿角灵芝长势喜人。

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告祥桑蚕产业园。黄升模 摄

“鹿角灵芝在我们基地是新品种,目前一共6000个菌棒。”该中科臻宝智慧珍稀菌集成箱项目基地办公室主任植庆孟说,鹿角灵芝是上等滋补药材,属于高温品种,出菇房培育温度保持在28℃左右。

植庆孟说,基地现在还培育了2000个菌棒舞茸菌,以前种植靠天吃饭,一年只有春和秋季的温度适合种植菌菇,现在技术进步了,大棚内保持适合菌菇生长的温度,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今年基地换了很多不同品种的珍稀菌菇进行试验,主要是为了测试、收集菌菇种植数据,等条件成熟后,基地会扩大种植各类品种的珍稀菌菇,打造从菌种培育到菌菇种植,再到深加工的特色产业链,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脱贫户李文谦说:“平时基地种植菌菇备料、种植、采摘等都会叫我们过来帮忙,我骑电单车5分钟就能到,一天能挣150元,既有收入保障,又能照顾家庭,我特别开心。”

技术人员查看舞茸菌长势。杨巧如  摄

中科臻宝智慧珍稀菌集成箱项目基地的菌棒原料,主要来自产业园内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邕宁示范基地。该基地的桑树枝用机器粉碎后,经分料装袋、高温灭菌和接种等工序,生产成品菌棒种植菌菇。

据悉,2022年底,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进驻产业园,带来先进的养蚕设备和技术,产业园发展成为“叶养蚕、枝生菌、渣作肥、肥育桑”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在邕宁示范基地内种桑养蚕8批次,产值超过50万元,辐射带动三江村19户村民新建了蚕房,带动了周边村坡散户桑农种桑养蚕。

“我是今年4月份开始跟着基地种桑养蚕的,有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向基地技术员咨询,他们总是能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村民甘美珍乐呵呵地说,今年8月份开始养蚕,养了3个月,总收入15000元。平时还照顾几个孙女,只能利用空闲的时间养蚕,在家能有收入感到很满足。现在她用养蚕的收入建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标准化蚕房,准备明年扩大种桑养蚕规模。

“我们的桑树品种是‘强桑5号’,每亩每年可以采摘5000公斤桑叶,这个品种的桑树营养成分比较高,蚕吃了生长周期短,结的茧也大。”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邕宁示范基地技术员梁辉说,基地固定工人是6人,除了采摘桑叶聘请临时工人帮忙,添桑、消毒、除沙等流程都是自动化,既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效率。

据悉,该基地采用“多层育蚕+天天产茧”养蚕新模式,该模式相对传统养蚕模式,有明显优势:首先通过多层育蚕,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能扩大养殖面积,又能节省投资;立体养殖蚕框透气性能好,能及时排出蚕座蚕沙上的水分,极大减少病菌繁殖,可将养蚕成功率由70%提高到95%左右。“多层育蚕+天天产茧”养蚕新模式,可将原来20天产茧一批提升到天天产茧、天天卖茧。

“产业园采取‘特色产业+光伏’模式,可拓展空间利用,光、地,我们都利用起来了,在充分发挥光伏发电空间效益的同时,实现了土地收益最大化,产业园出租给基地,光伏发电出售给供电公司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邕宁区那楼镇党委组织委员龚胜显说,“特色产业+光伏”模式不仅点亮了三江村村强民富路,也为其发展底色增添了一抹绿色。今年,三江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其中三江村告祥桑蚕产业园蚕房出租和光伏发电收入30余万元。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

(作者:罗宁 徐肖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