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陈艳华 陈蕴康 通讯员 卢明发)“现在肯定好多了,以前老家都是山路,出入不方便,现在到工业园区随便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而且动车站离我们就几公里路程,外出务工也很方便。”谈到当下生活时,宾阳县东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韦菟丝如是说。
东黎村水库移民满脸笑容地捧着沃柑。记者 陈蕴康 摄
近日,记者前往水库移民村——宾阳县东黎村探访,随车一路进来,只见平整的硬化路面干净整洁,一栋栋农家小院有序坐落,许是恰逢春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大红灯笼,村民们欢聚在一起聊天,一幅美丽祥和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据悉,东黎村是水库移民新村,位于宾阳县洋桥镇南部,东接黎塘镇,距离宾阳高铁站8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现有移民272户1225人,来自河池市东兰县韦拔群的故乡,壮族人口占99%,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甘蔗、土地流转和外出务工等。土地出租约2000多亩,为移民收获租金的同时,还提供了劳动用工,增加经济收入。
东黎村水库移民群众正在采摘沃柑。记者 陈蕴康 摄
记者来到韦菟丝家,一栋三层楼的自建房映入眼帘,客厅宽敞明亮,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当时从老家搬出来,所有家具都是免费给我们搬运的,包括来到这里的那些生活费也补给我们,还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为我们分配了住宅建设用地。”韦菟丝说道,为了支持水库移民搬迁,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从移民建房到水、电、路、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招商引资、产业扶持,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2016年3月,广西宾阳县宏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它既是东黎村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又是宾阳县就业扶贫车间。该公司日常固定用工约30人左右,季节工约50人左右,除了给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还免费提供果树种植等技术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2023年,宾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广西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宾阳县300MWp农光互补综合能源利用项目,进一步为当地村民增收提供了渠道。
东黎村移民群众的门前挂着大红灯笼。记者 陈蕴康 摄
“这里产业很多,像光伏项目,还有芒果、沃柑等等农产品,都有效地带动了我们村的经济发展。”东黎村妇联主任梁裕说道,她老公家也是水库移民,现育有两个孩子,一家人住在一栋三层楼的自建房里。“我老公是毛南族人,刚嫁到他家时,发现他们一年四季都喜欢吃火锅,而我是壮族人,从饮食到生活习惯都不太适应。”梁裕说,两人2008年相识并组成家庭。结婚16年来,双方在饮食、生活习惯方面悄然影响着对方,这些年来,她一边学习毛南族的生活习俗,一边向婆家人推广壮族的民族文化,渐渐地双方生活也越来越融洽。
据梁裕介绍,东黎村是汉族、壮族、毛南族、瑶族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平时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对歌。“我们村唱歌厉害的村民,有时聊天都会通过对歌的形式进行,歌唱的内容或是日常的话家常,或是通过音乐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梁裕介绍道,作为妇联主任,平时她也会组织村民排练歌舞,在春节、三月三之类的节日进行表演,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
位于东黎村的120多亩大鱼塘。记者 陈蕴康 摄
接下来,东黎村将围绕120多亩大鱼塘进行综合开发,规划建设临塘商铺,依托沃柑、百香果、沙糖桔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将城乡与工农、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结合起来,打造集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田园乡村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搬迁群众搬进新生活、搬进幸福里。正如村民们歌里所唱的一样:“移民外迁园艺场,有党政府来出谋。团结致富奔小康,生活幸福有奔头。”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