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人大代表+“订单式”农业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慧婷 通讯员 翁文瑶 龚春鲜 李霆宇)4月,走进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坛西村、方村村冬种马铃薯基地,一颗颗光滑饱满、金黄鲜嫩的马铃薯破土而出、铺满田垄,村民们忙着采收、分拣、装箱,运往包销公司收购点,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一派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是中和镇人大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以“大户+冬闲田+订单式”的工作模式助力农业发展,推动传统销售模式转变的生动写照。

中和镇马铃薯示范基地。

总结经验教训

打通产业振兴痛堵点

近年,中和镇大力尝试和推进“冬闲田”发展冬种工作,上年在方村村探索试点连片种植甘蓝,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推动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赢双增”。但农产品销路不畅、后期价低伤农的情况,也一定程度的给农户造成了负面影响。眼看又到了备耕时节,地里种什么、种好了如何转销,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中和镇人大结合入户走访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利用年终人大代表视察调研之机,通过组织坛西、方村的人大代表外出学习农业产业先进经验,密切联系农产品公司,邀请农业专家召开座谈等方式,积极探讨解决销路难题的有效途径,最终研讨出了“大户+冬闲田+订单式”发展模式,即由人大代表牵线农产品公司与各村签订订单农业,根据需求发动种植大户带头在“冬闲田”种植,确定蔬菜的种类和数量,以销定产,收成之后由公司保价包销,给村民吃上“定心丸”。

大力宣传引导

提高发展冬种积极性

邕宁区人大代表玉发杨积极对接农产品公司,确定了今年所需的农产品为马铃薯,将根据市场价格,结合产出的马铃薯品质给予农户合理的收购价。为了让村民清晰了解“订单式”农业模式,人大代表争当宣传员和推动员,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利用“民情连心桥”深入种植大户家中宣传订单农业,告知合作的农业企业、种植马铃薯的种类、订单式农业的收益等,号召大家都参与到这场农业发展中来。“人大代表们十分积极,11月就联系到我是否有意愿打算在冬日闲田中承包种植。在我因担忧卖不出去而犹豫的时候,他们引入了订单式农业,这是一个利用闲田创收益的好方法啊,这彻底打掉了我的顾虑。”种植80亩冬闲田马铃薯的家庭农场主马托才如是说。通过人大代表的积极宣传,中和镇坛西村、方村村共有8户种植大户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130多亩。

农技指导到位

产业增产增收有保障

订单式农业对种植技术有一定要求,一开始,当地农户对新技术运用存在畏难情绪。于是,中和镇人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各方资源,为农户提供农机具、化肥等生产资料,并组织人大代表与农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进一步提升了农户的履约信心,大片的马铃薯让本是闲置的冬日土地充满生机活力。随着冬种马铃薯进入丰收期,镇人大提前联系南宁市统计局、城区农业农村局到实地开展测量测产,冬种马铃薯平均亩产4200斤左右,收购价1元/斤,平均每亩收入4200元。同时,大户种植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约20人务工(其中脱贫户8人),户均增收约6000元,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起初怕销路不好,我宁可闲着土地也不愿种植,现在好了,签了收购协议,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还有人大代表给我们提供技术,真是太好了,明年我还要把家里的闲田拿来冬种。”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人大代表的助力下,“大户+冬闲田+订单式”农业在当地推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村民从中感受到冬种蔬菜服务有保障,销路不愁销,价格有兜底,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中和镇人大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以试点示范带动全村,以亲身种植汲取经验”的产业探索模式,带动广大群众持续发挥土地利用效能,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为农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黄登


(作者:李慧婷 翁文瑶 龚春鲜 李霆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