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合诚社区红白事服务中心免费提供给社区群众操办红白事 。记者苏昭宇摄
移风易俗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移风易俗新风吹遍乡村,邻里间互付真情,人际关系更和谐。今年以来,南宁市马山县以6个先行村为引领,因村制宜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推出一系列新典型、新经验,有效改变了农村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切实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提供红白事一条龙服务
在农村,红白事活动费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操办。但是在马山县白山镇合诚社区,红白事操办已形成“点单—接单—做单”的一条龙服务,既解决了易地搬迁区群众进城入住的后顾之忧,也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实现了高效高质的移风易俗,深受搬迁区群众的欢迎。
合诚社区是马山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2018年以来入住2478户10323人,居民来自马山县11个乡镇,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习惯在这里交汇融合。社区筹建了两幢红白事服务中心楼,每幢建筑面积298平方米,免费提供给社区的群众操办红白事,居民群众再也不用挤在自家的套房里或跑回老家操办红白事。
搬迁区的群众从老家搬来,除了邻居,周围没有什么亲戚朋友,操办红白事极不方便。为此,社区专门成立了“心诚志愿服务队”,居民只需提前到社区报备或通过微信群、服务电话找到志愿队点单,就可以获得一条龙服务。“心诚志愿服务队”根据目标需求等帮助群众准备好操办场地,提前对接各供货点安排下单落实物资采购等事宜,督促专业服务人员按时到点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全程不需群众动手就能顺利完成操办事宜,让群众省时省心省力。
取消“分子肉”习俗
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太平村是壮瑶民族聚居的小村落。千百年来,这里的群众沿袭嫁男娶夫的“上门”习俗,民族风气浓厚。在实施“五个统一”工作法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太平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商议推出“上门”不收礼新举措,把固有的彩礼变为家庭基金、创业基金、教育基金等。这一举措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红事新办的新风尚,即“上门不收礼彩礼成基金”。
“夹分子”是里当瑶族乡红白事的传统习俗,即主家出十几道肉菜供客人边吃边分装打包,很多客人一上桌就忙着打包,来不及说几句话宴席就散了,吃饭像是走过场,这不仅成为红白事的沉重负担,还容易造成攀比和浪费。
里当瑶族乡大力引导群众在红白事“分子肉”整治上下功夫,取消红白事“分子肉”习俗,统一设置以实菜为主的红白事简餐,在减菜量的基础上还回礼钱。其中,50元礼金还礼15元,100元礼金还礼30元,以此类推。不仅减轻了客人的负担,还增进交流和延续亲情友情,形成农村新事新办的新鲜事。
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有一座“移风易俗展示馆”,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璇介绍,展示馆内摆放着笔墨纸砚、象棋、书籍等,群众可以来这里下棋、看书、练书法,村民也可以使用这一场所开展议事活动。目前,展示馆已经成为该村群众移风易俗等内容宣传的阵地,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文明新风吹入村民家。陈璇说:“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后,村民们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前结婚的高彩礼变成如今的5000元至3万元,红事白事一天即可办完,时长极大缩短,人情负担大大减轻。”
“歌王”创作山歌倡新风
马山县百龙滩镇大完村有许多支民间“围裙工作队”。工作队由群众自发组建,向村民提供免费服务,主要配合主家操办村屯所有红白事,主家只需提出要求和安排经费,其他都由工作队全权办理和服务。每支工作队设置总指挥,其他成员由各家各户出1~2人组成。他们是农村红白事的劝导员、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让村屯红白事规范有序、圆圆满满,有效制止了大操大办行为,成为农村移风易俗的主力军。
目前,大完村共有“围裙工作队”21支,总指挥30多人,群众志愿者600多人。2024年以来,大完村通过“围裙工作队”为群众精简办理白事8场、红事10场,每场节约资金5000元至1万元。
潘大爷是大完村的名人,他用歌声为村里移风易俗工作作出不少贡献。据了解,潘大爷名叫潘乃利,曾获得过市级山歌比赛“歌王”称号及各类比赛“歌王”称号,今年以来创作了多首有关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山歌,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让群众对相关政策能听得进、记得牢、说得出,弘扬了新风正气,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记者苏昭宇)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符蔚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33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17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署)网出证(桂)字第02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桂)字第0230号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253
桂ICP备11003557 南宁新闻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771—5530647 邮箱:mail@nnnews.net
登录
还没账号?立即注册
点击头像快速登录
请输入验证码